新发现弓形格铜剑的观察

新发现弓形格铜剑的观察

ID:38119961

大小:293.1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6

新发现弓形格铜剑的观察_第1页
新发现弓形格铜剑的观察_第2页
新发现弓形格铜剑的观察_第3页
新发现弓形格铜剑的观察_第4页
新发现弓形格铜剑的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发现弓形格铜剑的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CopyrightedMaterial新發現弓形格銅劍的觀察鄧聰香港中文大學(一)前言(二)貴港劍(三)石塘鄉劍(四)隆平劍(五)土塘劍地址:香港新界沙田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傳真:852-26037539電話:852-26097390電子郵件:tangchung@cuhk.edu.hk1CopyrightedMaterial一、前言近年拜讀蔣廷瑜教授〈廣西所見人面弓形格銅劍〉論文,其中發表新發現廣西貴港、隆平兩劍,議論精辟,受教益匪淺。結論中蔣教授指出“這三者之間是何種關係,目前尚難說得清楚,一是因為發現數量大少,

2、難以排出自身序列;二是目前所知道的人面弓形格銅劍多半沒有確切的文化層位和具有明確斷代標誌的共存物,無法斷定確切年代。因此要說這三式劍之間的早晚關係還為時過早。從分佈地域來看,這三式劍也有交叉現象,Ⅰ式劍只有木羅村一件,姑且不談;Ⅲ式劍,從香港石壁,到廣西貴港,再到越南東山;Ⅱ式劍,從廣州蘇元山,到廣西靈山,再到廣西田陽。東西橫跨近千公里。Ⅲ式靠南,1Ⅱ式靠北,但Ⅲ式的貴港劍又在Ⅱ式劍東西橫貫線以北”。是為今後弓形格銅劍研究之問題,指示出明確之方向。筆者1999年4月21日至24日,幸蒙蔣教授之厚愛,於廣西南寧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

3、館庫倉內,一氣上手觀察貴港、石塘鄉、隆平及土塘四劍之實物,得嘗素願,亦人生一大樂事。蔣先生之學恩,不敢忘也。蕪文謹發表當日觀察之筆記,尚請方家指正為幸。二、貴港劍劍之莖厚為1.65厘米、格厚為1.15厘米、身厚為0.45厘米;格2CopyrightedMaterial闊為5厘米、身闊為4.5厘米、莖闊為2.5厘米。全長為26.5厘米。此劍一面寫字“M貴供購部159”,可能出土於墓葬。廷瑜先生謂此劍無首。案:莖頂部開口,觀察為破損所致。最大特徵為莖兩側上下各開方形小孔一個,共兩對。其中劍莖基部之開口位置,與石壁之莖側開口相同。石壁

4、劍莖只見一處開口,位置於莖基部,另一邊有破損,所以不見對應開口。估計石壁劍莖基部左右原各有兩開口,至使石壁劍該部位較易折斷。石壁劍莖上方封口有一開口小孔,此貴港劍所未能觀察。兩者莖基部有共同開口,可見兩劍鑄造技術之細部工藝技術亦相同,同屬一系統於工藝學上亦得到證據。此外,河內歷史博物館東山之同類劍,因現夾存於塑膠料架內,暫無法觀察該劍之側面。該劍莖兩側是否有開口之方形小孔,未能判斷。貴港人面紋一面鑄造較精良,另一面欠清楚。石壁劍亦為同一現象。人面兩側下有同心圓圈紋各一,估計為戴玦飾之表現,下文石塘鄉劍中論述此點。按余記憶所及,石

5、壁及東山兩劍之長度基本為23厘米。貴港劍稍長。三者莖、格、刃身均形制相同。人面紋之裝飾主要因素如人面內容及人面周邊之裝飾均接近。三劍均為Ⅲ式是毫無疑問的。而三者分布範圍自東山—貴港而石壁相隔千里,地跨千里之褒廣,令人震驚。而更可注意者是Ⅲ式人面紋青銅劍主要紋飾、形飾及法量均相接3CopyrightedMaterial近,此中透露一重要事實即於如此廣泛之範圍內,該時期之青銅劍間互相有一較嚴密之共同準則,表示某種較為強而有力之文化凝聚背景。相比Ⅱ式劍上之變化多端。Ⅲ式劍此特徵更為明顯。三、石塘鄉劍劍之莖厚為1.5厘米、格厚為1.4厘

6、米、身厚為0.6厘米;格闊為5.1厘米、身闊為6.3厘米、莖闊為3厘米。全長為39厘米。此劍於93年被收入《中國文物精華》,為一級文物,現藏靈山縣博物館。今暫借存於南寧。余最注意為此劍之人面紋。廷瑜先生謂此劍“人面頂陰線雙體簪1飾,人面兩側是陰線羽狀紋,下垂陽紋雙輪”。余竊以為簪飾說尚1未知可否?“人面兩側為陰線羽狀紋,下垂陽紋雙輪”一句,可另解釋為兩側為大耳孔之表現,其下垂掛著玦飾,其中一輪飾表現為穿於大耳孔之底部。如以此例再擴張解釋,石壁、貴陽人面耳部兩側之圓圈,均可視為耳飾之一表現。此種大耳孔垂掛玦飾之考古學及民族學資料,

7、見於西南中國、台灣、印支半島及爪哇相關資料中。對比兩者之圖像,會有驚人之相似性,感激非常。彼得活(PeterBellwood)2《印度馬來西亞半島史前文化》一書內,所引Pejeng銅鼓上就有人面兩側大耳孔垂掛玦飾狀的圖案,足以媲美石塘鄉的大耳孔玦飾的圖4CopyrightedMaterial案,異曲同工。石塘鄉劍為現所見弓形格中體形最宏大者,全長39厘米,已非一般短小之匕首氣派可比擬者。四、隆平劍劍莖厚為0.65厘米、格厚為0.8厘米、身厚為0.65厘米;格闊為0.42厘米、身闊為0.39厘米、莖闊為0.22厘米。全長24.1厘

8、米。此劍現存於田陽縣博物館,暫存於南寧。此劍鑄造精良,略嫌短小。全身黃銅色,與92年邕江於河砂中所撈得之邕江銅匕首之金屬黃色較相近。此邕江匕首於23日在庫內得寓目。鑄造精美,亦為本地區獨凸之匕首,過去未見有深入之研究文獻。廷瑜先生謂隆平劍身A、B面相同。案其不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