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

ID:38140074

大小:555.9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_第1页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_第2页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_第3页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_第4页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1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Vol.13No.1第13卷第1期JournalofEducationalScienceofHunanNormalUniversityJan.,2014主持人语: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我国课程与教学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迫切诉求。随着我国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和课程教学理论的发展,必须改变那种单纯移植、照搬外国课程教学理论来指导我国课程教学实践从而导致“食洋不化”、“水土不服”的现象,本土课程与教学论的建构已经变得迫切和必要。近些年来,张传燧教授带领团队对本土课程与教学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本期发表的几篇是部分研究成果。其中,《本土课

2、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和《我国本土课程论建设中的综合创造方略》论述了本土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体系、特色及其建构方法;《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本土化研究探微:1999~2012》对27本课程与教学论著作进行了文本分析;《〈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本土生命教学思想初探》是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初步发掘;《本土英(外)语教学法:内涵、流派、体系、特色》和《我国音乐剧教学法的本土化》分别分析论述了本土外语教学法的内涵、流派、体系、特色和中国音乐剧教学“移植———改造———融通———生成”的本土化过程。本栏目今后还将继续,它将成为全国同行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的平台,祈望共

3、同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奉献出宝贵的智慧。(主持人: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张传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本土原生的适应本土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特指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我国本土(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是以儒家课程与教学论思想为主线,包括“以学论教”的教学本质论、“君子成人”的课程教学目的论、“教学相长”的教学主体论、“仁礼文行”结合的课程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模式论、“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论、系统完善的教学原则论、发达实用的学习方法论、知能结合的教学评价论以及系统成熟

4、的教师论所组成,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概念范畴。我国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围绕“教学”而非“课程”、围绕“学”而非“教”、围绕“实证”而非“思辨”、围绕“经验”而非“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就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明显不同,使它在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建构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特色。关键词:本土;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与特色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036-05僵化的看法。其实,本土的不等于就是传统的,比如一、内涵佛教之于中国,现在肯定属于传统的,但它不是本土所谓“本土”或曰“本土

5、的”(Indigenous),即指本的,而是外来的。因此只要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就都地的土生土长的事物。本土的事物,一般具有三个特是本土的,不管它是传统的还是现在产生的。征:第一,本地的,即土生生长的而非外来的事物;第本土化或曰“本土化的”(indigenizationorindi-二,适应本土的,即与本地情形相符合的;第三,原创genized)是与本土有关但又存在显著区别的范畴,它的,即由本地人创造的而外国没有的事物。很多人将是指某种事物(思想、行为[活动]、制度、器物等)为本土的看成是传统的,那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静止的适应输入地情形而作出改变以与当地事物结合而融收

6、稿日期:2013-10-31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思想史”[11JZDMG082]作者简介:张传燧(1956-),男,贵州石阡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6进输入地土壤的过程及其结果,也是输入地为了适整合而生成新的中国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过程。课应外在情形的变化而将某种外来事物与本地事物结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同样需要满足三个特征:一是应合变成本地事物的过程及其结果。因此,本土化是一适应输入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实际情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文化变动上来形;二是应反映输入国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特点和规

7、说,本土化即是指外来文化与本土(本民族)原有文律;三是应转变成为输入国课程与教学论的有机组化相互碰撞、冲突、沟通、融合并形成新的本土文化成部分。的变化发展过程,既是文化的适应也是文化的融合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和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是更是文化的创生。外来事物与本地事物结合的结果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生成一种既具有本地文化特质也具有外来文化特就我国来说即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包括我国原生色的新文化。本土化也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适应的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和我国本土化的现代课程与教本土实际情形的;第二,反映本地事物发展特点和规学论两大部分。我国本土原生的

8、课程与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