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文化工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ID:38145749

大小:242.8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1

文化工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第1页
文化工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第2页
文化工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第3页
文化工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第4页
文化工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工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工业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谭辛鹏黄晓芳内容提要文化工业作为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给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手段,改善着文化传播的民主化。但由于技术对文化的不断渗透,又使主体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审美特性受到威胁,文化的“技术化”使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中的价值理性。如何认识与对待文化产品中两种理性的存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自从人类文化诞生以来,技术对它的渗透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当代,技术思想与技术概念对文化生活的渗透更是无所不在,这种渗透一方面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手段,一方面却又给它的创造者带来了种种无法克服的障碍。具体地说,它给主体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审美特

2、性带来了威胁,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凌越使人的理性变成了工具化的思维。文化的“技术化”意味着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中的价值理性。于是,在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这场争论中便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文化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科学技术的力量中感到了对人的主体的威胁,认为人的自由被技术所危及,他们希望以文化和精神的超越来抵制技术对人的贬损。与此相对立的观点则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进步的力量,它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高度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由技术来解决,因而属于典型的“技术决定论”。从文化的角度看,技术的高度发展使文化工业的产生成为可能,现代技术一方面提高了文

3、化生产领域的生产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载体,这种文化对时空获得了更强的占有性。早在1935年,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本雅明就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预言以工业化的再生产为特征的大众媒介必然从根本上使传播社会化和政治化,从而消解以个体感受为中心的审美意识。今天的文化工业已成为工业化形式的大众媒介,它渗透到社会文化生产的各个领域,在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方式、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以及文化观念上都可以看到技术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在文化的生产领域,技术的渗透作用表现得最为显著。法国著名传播学教授米涅(MIEGE)从历史的角度把文化工业分成三种模式,即出版模式、瀑布模式和会员制的俱

4、乐[1]部模式。在出版模式中,编辑出版人处于中心地位,以他为核心组织一个或几个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制作一部作品(或是一部书的手稿,或是拍一部电影),把这个作品通过再生产扩散出去;瀑布模式是从节目表当中进行开发的一种模式,但播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在节目时空的单位收视率中产生某种作用,就是说它的必要性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接触效果,这使模式本身越来越注重全天候播出;最近出现的模式是俱乐部形式,比如说通过付费的有68新闻与传播研究线电视、加密电视等,只有付费才能得到提供的节目。如果一个人成为俱乐部成员,那么从他开始付费起,就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当然这种选择是被定位了的。从这三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

5、文化工业中,技术对文化的渗透其实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工业中的技术因素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文化工业中,媒介化了的文化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而得到更迅速更广泛的传播,这与传统文化的区域性传播相比无疑是一大飞跃。正如一些学者把现代文化现象描述[2]为“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在不同的地域和语境中共享同一种文化”那样,它使大范围和远距离化的文化传播成为可能。二、文化工业中的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对文化产品的批量化生产,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经典作品被复制成书籍、胶片、光盘大量出售,这是推进文化民主化的重要形式。从电话进到无线

6、电广播,技术起了巨大的作用,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运用这些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民主的听众,都可以独立自主地收到电台发出的同样节目。用本雅明的话说即文化产品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与[3]文化的关系,“最保守的关系(例如毕加索)变成了最进步的关系(例如卓别林)”。然而,文化的社会化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参与的民主化,但它同时也带来了需要我们注意的另一面,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技术选择的内容由于远离了其原初状态而使文化信息的未经解释的本原性丧失。比如电影观念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因为电影本身应该严格地反映日常感觉的世界,这种旧的经验就是生产的准则。生产技术越是密切地和完整地重

7、复经验对象,人们今天就越是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情况的不断的延伸。这对文化消费者来说,必然构成强制性的意识形态功能。二、文化的媒介化使传播的互动模式变成了单向的过程,这在电子媒介中显得尤为突出。由千百万人参与的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在无数的地方为满足相同的需要提供标准的产品,少数的生产中心与分散的接受方式之间的对立,不仅使文化生产越来越垄断化,而且在技术的支配下,每一个自发地收听广播电视节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