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批评

怎样面对批评

ID:38196460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怎样面对批评_第1页
怎样面对批评_第2页
怎样面对批评_第3页
怎样面对批评_第4页
怎样面对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怎样面对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怎样面对批评对于批评,大家都不陌生,从我们记事的时候起,就有来自父母、老师的批评;参军入伍后,又有来自部队首长的批评;特别是当前,在连队正规化建设中,有的同志受到的批评可能更多一些。可以说,批评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那么,被批评者受到批评时有什么样的反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态度:一是当作耳边风,听不进去;二是心存反感,当场“顶牛”;三是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四是自暴自弃,对前途丧失信心。以上四种态度,无论何时出现,都会使错误不能及时改正、战友之间的团结得到破坏、个人的成长进步受到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批评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一是要摆正心

2、态;二是要正视批评;三是要善待批评。第一、要摆正心态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什么决定性格呢?这里可以告诉大家,是心态决定性格。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也就会做出什么样事情,时间久之,也就具备了这样的性格。因此,摆正心态对我们的事业至关重要。首先,要须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俗语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伟大的人物,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千古一帝”秦始皇,兼并六国,收复华夏,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在后期,由于其苛捐猛政,焚书坑儒,秦王朝只经历了秦二世就土崩瓦解。开国领袖毛泽东,由于错误

3、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当时中国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极度艰难的局面。科学家牛顿,在力学领域成果丰硕,但他晚年却痴迷于神学研究,与他早年崇尚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纵观伟人的足迹,他们都做不到“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现代的青年官兵呢?因此,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受点批评,是再正常不过事情了。其次,要切记“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是指刚开采出的玉石,只有经过精心雕琢,才会成为巧夺天工的玉器。人也同样,觉悟再高、官位再大,也难保不犯错误。重庆黑社会保护伞原司法局长文强,也曾是一块“玉”,是打黑英雄、人民的功臣。但随着批评和监督的缺失

4、,他逐渐走向了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的道路。在审判台上,他追悔莫及地说:“假如当初有人给我提个醒,甚至给我一个处分,我也不至于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由此可见,经常听听来自领导、朋友和群众的忠告,无论对个人品德修养,还是对所从事的事业,都是有益的。第三,要有“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雅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数的批评者都是出于公心,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被批评者的成长进步。可能有时批评不完全正确,但作为被批评者,可以解释缘由,消除误会,不能无端怀疑批评者的动机,更不能吵架滋事,那样只能加深误解,激化矛盾。《三国演义》中“大意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至

5、今发人深省。蜀国大将马谡熟读兵书,才华横溢,深受诸葛亮器重,正因如此,使他养成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性格。他死板教条,把部队驻扎山顶之上,当副将王平指出他的错误时,他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讥笑王平鼠目寸光,忌妒自己的才能。结果被魏军包围,全军覆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且不能处处以己为大,藐视他人。第二、要正视批评正确对待批评,对个人的工作学习和成长进步意义重大。首先,批评是一剂良药。有句成语叫“讳疾忌医”,说的是战国时期蔡桓公拒绝治病的故事。神医扁鹊看到蔡桓公气色不好,就对他说:“君王,你身体表层现在

6、有病,不治就会发展。”蔡桓公说:“哪里,我没有病。”扁鹊第二次看到蔡桓公时说:“君王,你现在病已到皮肉里,再不治就危险了。”蔡桓公仍然置之不理。扁鹊第三次见到蔡桓公时,一言不发,转身就走。蔡桓公派人追问,扁鹊说:“君王已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了。”果然不久,蔡桓公便一命呜呼了。故事启发我们:对有缺点和错误的同志,如果不及时地给他送去批评的良药,他就会越陷越深,难以医治;反之,如果在他刚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及时提醒,协助改正,那他们就会“悬崖勒马”、“药到病除”。其次,批评是一座“桥梁”。延安整风时期,毛主席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归纳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批评”在两

7、个“团结”中间,就像一座桥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再达到团结的目的,必须通过批评这座桥梁,用批评去消除不和谐的因素,可以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反之,如果越过了批评这座“桥梁”,团结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对有缺点和错误的同志我们要敢于站出来批评,帮助他们搭设一座批评的“桥梁”,使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得到及时的改正。第三,批评是一面镜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邹忌的人,觉得自己很美。他听说城北徐公比他还美,便先后问老婆、小妾和客人他和徐公比哪个美?”回答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徐公来他家做客,邹忌用镜子一照,觉得徐公比自己美的多。他反复琢磨,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老婆说自己美,是

8、偏心于自己;小妾说自己美,是惧怕于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