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浅谈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ID:38199770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28

浅谈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_第1页
浅谈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民勤县西渠镇教学辅导站叶成香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位中学生都渴望有一支生花妙笔,那么,作文如何做到妙笔生花呢?有人认为,应该从文章的审题、结构、语言、篇章上去指导学生学习写作。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认为解决学生作文时的困惑,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根本,应在不断练笔的过程中,重视如下训练:一、重视感悟,它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感悟”是有感触而领悟。古人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表明禅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悟呢?语文学习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的,作文又是学生在具体的语

2、言环境中运用的。作文时,学生笔下的文字,要凭借自身的感悟去判断、分析、理解和选择。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有了较强的语感,读,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较充分领略遣词用语联句;写,则能为自己的思想捕捉到生动的词语,恰当的句式,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如朱自清的《春》,作者用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就能体会到比喻、拟人的妙用,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情感。因此,语感能力是学生作文的关键,学生的悟性一方面来源于实践,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多动手,勤训练,判

3、断能力就会加强;另一方面来源于语言表达的体会,作文、阅读等语言训练,学生的体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如《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中“横”描绘出零落、乱七八糟的情形,将村庄不整齐不规则像被风摇坠的动感写出来,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一了个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环境中去;“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中“飞”字写出了儿童欢快、活泼、好奇心强的天性,形象地表达小孩子的喜悦,更增添了悲哀的氛围。只有抓住机遇,适时训练,水平能力才会明显提高。二、独特的体验,是作文水平提高的首要条件。体验是通

4、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学生的作文是学生学校和社会生活知识积累的总体现,也是学生生活经历实践的总检测。大家都知道五代时著名词人李煜,由于具有“国破家亡”的切身独特体验,才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种惊天地、泣鬼神流传千古的名句。对于学生而言,没有积累和运用就没有进步和提高,只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独特的体验,作文才能厚积薄发。因此,学生作文的过程,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积累的“体味”、“体会”、“体察”的经验,树立

5、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心投入认识和理解生活的过程,就可树立“可上九天揽月的理想”。三、丰富的阅历,是作文水平提高的保证。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范围和认识程度,了解越广泛认识的越深,说明阅历越丰富。而学生作文的命题面是很宽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课内的、课外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有抽象的、具体的,有自然的2、社会的;作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的、半命题的,有供材料的、看图的,有话题的、读后感的,同时,高考作文题是话题形式,话题宽泛,见解独到,观点新颖,能联系实际,反映现实,挖掘主题,没有丰

6、富的阅历怎么能行?如果学生作文时东拉西扯地堆砌文字,“字不够事来凑,理不透人来够,”文章缺乏哲理性,逻辑性,究其根源是学生阅历水平太肤浅。如唐代享有“诗圣”美誉的杜甫,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了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之苦,才写出了感人肺腑的《三吏》《三别》。因此,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写到,“单纯的心血来潮并不济事,单靠有心要创作的意念,也召唤不出灵感来,谁要是胸中本来还没有什么内容在活跃鼓动一不管他有多大才能,他也决不能单靠这种意愿就可以抓住一个美好的意思或思想,产生一部有价值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作文就要切实帮助学生,依靠家庭、

7、社会的生活,语文学习的长期积累和教师的潜移默化,精心培养学生积累厚重的阅历。四、强化思维,是作文水平提高的根本。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而作文是表现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直接表现为结果的差异。面对学生作文考试的结果,家长说太粗心了,学生说太紧张了,实际是学生思维的差异,思维的不严谨,不严密,必然造成作文中的败笔和破绽。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思维潜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并教会学生多种思维方法:如在教七年级学生学习《山

8、中访友》一文时,我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猜:作者到山中将会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有的同学认为是一位隐士,有的同学认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有的同学认为是一位武功高强的侠士,有的同学认为是一位仕途不顺的游人等等,在学生的猜测中,我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