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溱潼水云楼

漫谈溱潼水云楼

ID:38200722

大小:19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5

漫谈溱潼水云楼_第1页
漫谈溱潼水云楼_第2页
漫谈溱潼水云楼_第3页
漫谈溱潼水云楼_第4页
资源描述:

《漫谈溱潼水云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漫谈溱潼水云楼漫谈溱潼水云楼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081蒋云鹏指导教师:徐永战【论文摘要】:溱潼,是一座被绿水环抱,风光旖旎的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人文古迹。特别是镇上寿圣寺内的水云楼,因明代成化年间泰州儒学家储巏长期居此读书做诗,而名闻遐迩。【关键词】:溱潼古镇水云楼历史沿革建筑特色【Abstract】:Qintong,isasurroundedbygreenwater,beautifulsceneryandhistoricalandculturaltown,datingbackoverathousandyearsofhisto

2、ry,hasarichculturalheritageandmanyofthehumanheritage.HolyTempletownlife,especiallythewaterYunLou,TaizhouChenghuaperiodduetotheMingDynastyConfucianChuQuanlong-termresidentsofthisreadingpoetry,andfamousfarandwide.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查看字典详细内容【Keywords】:QintongtownShuiYunLouHistoryArchitectura

3、lFeatures中建史课程论文知道老师:徐永战4漫谈溱潼水云楼溱潼镇—基本情况千年古镇——溱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苏中里下河腹部。溱潼镇地处苏中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20°05',北纬32°19',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全镇总面积40.5平方公里(含溱湖风景区),人口3.6万人,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其中古镇区面积0.54平方公里,居民8000多人。溱潼历来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重点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溱潼有

4、着悠久的历史资源。溱潼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千多年,而从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麋鹿角化石等充分说明,数千年前,这里就是先民聚居之所、麋鹿生息之乡。悠久的历史给小镇留下了众多的古景古迹。目前,镇区拥有2万多平方米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随处可见老井当院、麻石铺街。镇内古树名木众多,有唐代国槐、宋代万朵古山茶、明代黄杨、皂荚、清代木槿,无不印证了古镇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位于镇区一古民居内的万朵古山茶,经国际、国内茶花专家论证,该古山茶始植于宋代末期,为名贵的松子品种,花开万朵,全国罕见,世界少有,堪称“神州茶花王”。溱潼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小镇四面环水,风光秀丽,具有浓郁

5、的水乡风情,犹如东方威尼斯。镇南5000亩的喜鹊湖水质优良,物产丰富,是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的江苏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拥有湿地生态保护区、地热温泉、国家级珍稀动物麋鹿保护区等自然资源。溱潼地处长江中建史课程论文知道老师:徐永战4漫谈溱潼水云楼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处,独特的水系条件,加之境内湿地的过滤、交换功能,从而使溱湖水质优于周边地区,所产水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以溱湖簖蟹、溱湖青虾、银鱼、甲鱼、水蔬等水产品为主的“溱湖八鲜”更是名闻遐尔,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纷纷前来品尝,赞不绝口。溱潼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古镇自古以来尊教崇文,人文荟萃,历代的进士举

6、人达100多名,明代吏部尚书储巏在古镇水云楼读书,清代大词学家蒋鹿潭在此久居,写下了《水云楼词》,清代进士苏州府教授孙乔年所写的“溱湖八景”诗篇流传至今,郑板桥登水云楼题下“得来湖水烹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的名联,此外,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著名词作家阎肃、石林等都曾挥毫寄意,吟咏溱潼。当代更有以李德仁、李德义“弟兄二人四院士”为代表的600多名杰出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溱潼镇—历史沿革清康熙时,早期的溱潼人依靠着肥沃的土地和无垠的水域,过着农耕与取鱼为生的日子。清嘉庆年间,因当地人取河道之泥烧制砖瓦,大建房屋,便有镇里七座形似馒头的砖窑上,高挂起七盏窑灯,人称溱

7、潼为“七星村”之美名。 晚清民国之际,溱潼镇进入重要的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此时烧砖瓦的窑,逐渐迁往位于镇西南的湖西庄。由于溱潼居于三县交界,附近姜堰、兴化、东台所属的里下河大平原,是生产小麦、棉花和水稻的粮棉之仓。加之,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极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规模棉粮集散地。此外清朝词学家蒋鹿潭在此久居,写下了《永云楼词》。诗人吴嘉记、画家郑板桥、学者孙乔年、民国元老于右任,都曾挥毫寄意,吟咏溱潼。清光绪末年,粮食生产局面达到鼎盛,仅镇上就开有粮行10余家。经济的繁荣,带来镇区新的变化,大规模的建设进入了全盛,一座繁荣富裕的溱潼镇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