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随想

职业教育随想

ID:38201671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8

职业教育随想_第1页
职业教育随想_第2页
职业教育随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随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职业教育大家谈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主要说一说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第一、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所谓适应性,《辞海》解释为:“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那么,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发展方式的能力。它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那种“规定性”,是其独有的特征或属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2、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职业教育、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适应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适应性仍然是职业的启

3、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的准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范畴的适应性。第二、职业教育的中介性。  所谓中介,就是在发生关系的双方之间起媒介桥梁作用。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由此表明,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

4、,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有人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无中介性?诚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试想,如果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人”,岂不是成了社会“废人”?那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介”作用又何在?第三、职业教育的产业性。根本的一条就是它的市场性,即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通过生产、销售等手段使企业获得自身发展。基础教育是不是有产业性?回答是否定的。基础教育重在学生德智体

5、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没有职业定向性和市场性,因而不具有产业性。高等教育具不具备产业性?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从高等教育的起源来看,最初它是一种“自由”的“博雅教育”,是一种培养“高尚人”的教育,并不具有将“产品”(学生)推向“市场”(就业)的市场性。后来,高等教育演变成了一种专门教育,具有了职业性和市场性,因而也才具有扩大招生、加强教学和推荐就业等一条龙的产业性。恰恰相反,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产业,具有市场性。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产业性双重特性,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协调来实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化运作,主要是指

6、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场,进行投入与产出分析,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核算;彻底改变传统的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机制。基本框架  1.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课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特定时空范围的概念,要随着国家、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使得理解这种变化成了职业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一命题虽然很简单,却是以下七个命

7、题的前提。  2.之所以会变化,是因为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和它们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职业教育的模式、规模与课程必然也要发生变化。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可粗略地划分为六大类: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政治。因此,从宏观上看,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现实形态有它存在的客观性。  3.在这六类因素中,每一类都包括许多更为具体的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GDP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的理性化程度、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劳动力失业状况等;文化因素主要指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价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