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ID:38218723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8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_第1页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_第2页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几近遭到灭顶之灾,文化断层、传统湮灭,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

2、、道德危机,民族精神衰落。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国力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恢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也带给我很多思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应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3、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除此以外,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

4、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第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与标志,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

5、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中吸取精髓,汲取力量,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第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为其不断注入现代元素,使中国文

6、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再者,我们要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增强民族信仰;并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第一,学校教育活动。传统文化的教育应从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论语》、《弟子规》等的学习,到传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在我看来,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不要将其神圣化,总是让传统文化显

7、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不可触及。要让其生活化,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生命;同时,应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大家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第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

8、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