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

ID:38219170

大小:170.9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9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_第1页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_第2页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_第3页
资源描述: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北京,100875)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一思定位:基础能力还是独特贡献?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早已有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欧盟,都有关于核心素养的热切关注和经典表达。风靡世界的PISA测试对于核心素养的测查,则让我们对于核心素养的关切有了更多的根据和理由。我国的各位研究者,也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

2、例如,钟启泉先生强调,界定核心素养需要考虑独特性、层级化、学科群等因素1。对于基于学科背景的核心素养,目前的研究者也已经开始关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基于学科的研究与探讨。这些成果对于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形形色色的表达。但有些时候,不同成果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分歧。这些分歧的产生,主要基于对以下问题的不同回答:应该如何界定学科核心素养的位置?学科核心素养,重点应该强调的是基础能力,还是学科的独特贡献?从基础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与该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密切关联,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落实

3、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所以,素养关注的不应该是以题海战术为基础所形成的应试经验,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回避与逍遥。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科的教学推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关注的正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可以得到培育和塑造的素质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实现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关心他们记住了多少固化了的条目。这种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基础性的,面向学习者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持续产生影响的。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

4、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学科意义。核心素养体系繁杂,教育课程门类繁多。如何将这么多素养,通过这么多课程,整合到学生身上,成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学生素养表现?有的研究者就曾经提出这样的担心:每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汇总到学生那里,会不会成为负担?这是在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关系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体现学科价值,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我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个学科必须从自己的特性中提取本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最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

5、科核心素养突出的应该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可以从素养和学科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素养的角度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在学科意义上的呈现;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科的沃土,也不能抛弃基础性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植根于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关注学生基础素质培育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二、思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如

6、何进行评价?在新的课程改革进程中,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是与评价机制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中高考在各地都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作为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这些探索牵动千家万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高中学生的素质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对即将公布的高中课程标准,特别是对学科核心素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要以有效的评价机制为保障,才能落实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成为对教育教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关注其在评价机制

7、方面如何落实与落地。只有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可能实际影响评价的东西,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才能更加清楚准确。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可评价的,成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选拔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学科核心素养所讲的“素”,应该是一个量与质结合的因素。而各种评价与测量所构成的量化指标,应该在最终归结为基于学科教育目的所实现的教育成果定性认识。我们要培育的那个教育对象,在经历了课堂之后,能够成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不仅如此,其核心素养的水平,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学生的先天条件有关

8、,更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效果息息相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