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ID:38227610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7

(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_第1页
(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_第2页
(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杜锡贤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范 玉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博士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小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等,常反复发作,湿疹急性期剧烈瘙痒,尤其在晚上致小儿烦躁哭闹而影响睡眠和进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中医药因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及

2、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一、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古代医藉记载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等相当于小儿湿疹,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云:“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明确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

3、。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四弯风》又载:“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发病乃“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是心家有风热”。清《外科真诊》记载:“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现代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婴儿湿疹为“婴儿湿疮”,特应性皮炎为“四弯风”。婴儿湿疹相当

4、于中医的“奶癣”、“胎敛疮”,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近年来有人认为婴儿湿疹是特应性皮炎的婴儿型,但亦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婴儿湿疹都是特应性皮炎。因此,小儿湿疹应包括婴儿湿疹与婴儿期、儿童期特应性皮炎。二、名医经验赵炳南分二型论治婴儿湿疹:①热盛型,证见局部皮色潮红,面部灼热,津脂稠粘,味腥微臭,搔痒不安,急躁,大便干,身体多肥胖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利湿。方用:金银花9g,生槐花9g,黄芩3g,竹叶3g,灯心1.5g,干生地9g,白鲜皮9g,丹皮3g,绿豆衣3g,车前草6g,滑石6g,生甘草

5、3g。②湿盛型,证见局部皮色暗淡,不热,津脂不多,或有脱屑,时流浅黄稀水,结痂很厚,痒感较轻,大便次数多,身体多瘦弱等。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方用:苍术3g,白术3g,茯苓3g,炒槐花3g,厚朴1.5g,陈皮1.5g,炒枳壳1.5g,炒槟榔1.5g,车前子1.5g,炙甘草3g。何雯总结李家凤经验,认为婴幼儿湿疹的病因是湿邪为害,由禀受胎温热毒,生后复感风邪,风湿热淫外发肌肤所致。最常见的证型是风湿热淫。治疗应当从风、热、湿论治,予清热利湿,驱风止痒。创荆防扫毒剂(荆芥穗、防风各6g,地肤子、刺蒺藜各10g,白

6、鲜皮6g,丝瓜络、板蓝根各10g,金银花6g,茜草、九里光各10g,蝉蜕6g,土茯苓、川芎各10g,苦参6g,甘草3g)和外洗方(蛇床子、明矾、苦参、茵陈、地肤子、金银花、薄荷、黄芩、臭椿、九里光、野菊花各10g,花椒6g,冰片3g),治疗小儿湿疹,疗效显著。王霞芳从脏¸论治,以健脾为本,祛邪以化湿为要,临证多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祛湿以化湿为要,兼以清热祛风,临证多用三仁汤、四妙丸、四苓散、六一散、消风散等;气血同病,宜气血同调,补血活血;内外兼治,注重辨证与局部治疗。宋瑜总结马绍尧对湿疹的辨证施治经验,初从

7、外因风、湿、热、虫、毒治之有效,近年来从脏¸辨证论治,疗效较前明显提高。辨证施治分四型:①心肝火旺证治宜泻火清热利湿,方用导赤散、黄连泻心汤加减;②风热袭肺证治宜祛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泻白散、桑菊饮加减;③脾经湿热证治宜健脾化湿,祛风清热,方用泻黄散(藿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或益黄散(陈皮、青皮、木香、柯子);④肾虚风燥证治宜健脾补肾,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加减。樊惠兰总结宋祚民经验,辨证分三型:①脾湿胃热型治则:清胃热,利脾湿。方药:滑石12g,生石膏30g,黄芩10g,苍术10g,丹

8、皮10g,生薏苡仁15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生甘草6g。②脾虚湿困型:健脾利湿。方药组成:苍术10g,白术10g,陈皮10g,生薏苡仁30g,滑石10g,白扁豆10g,生甘草5g。③脾虚肤燥型:健脾润燥,益气养血。方药:黄芪6g,当归10g,丹参10g,鸡血藤10g,北沙参10g,茯苓15g,山药10g,陈皮6g,白芍6g,防风6g,扁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