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

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

ID:38244764

大小:189.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1

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_第1页
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_第2页
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_第3页
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_第4页
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测试胡树豪这里介绍射频同轴电缆特性阻抗ZC的6种测试方法。它们同样也适合于双绞线,只不过仪器要转换为差分系统而已。一、λ/4线接负载法1、测试方法与步骤:·待测电缆一段,长约半米(无严格要求),两端装上连接器。扫频范围由仪器低频扫到百余兆赫即可。对于其它长度的电缆,扫频范围请自定。·仪器工作在测反射(或回损)状态,作完校正后画面应选阻抗圆图。·在测试端口接上待测电缆,电缆末端接上精密负载。·画面不外三种情况:轨迹集中为一点,则ZC=Z0(测试系统特性阻抗,一般为50Ω)。轨迹呈圆弧或圆圈状,在圆图右

2、边,则ZC>Z0。轨迹呈圆弧或圆圈状,在圆图左边,则ZC

3、入阻抗Zin与负载阻抗ZL之间满足Zin=ZC/ZL关系。现在ZL=Z0,Zin=Rin,代入展开即得上面的ZC计算公式。λ/4线的阻抗变换公式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特性阻抗的测试方法却未曾见。在测阻抗曲线试验中发现,与实轴相交的这一点是可用来测特性阻抗的;因为它把矛盾扩大了,反而更容易测准。由于曲线是很规矩的,不易出错。但必须用第一个交点,即除原点以外的最低频率的与实轴最近的一点,用第二点就可能出问题。换句话说,待测电缆的电长度应为λ/4的奇数倍,不能是偶数倍。二、λ/8线开、短路法1、测试方法与步骤:·样本与扫频方案对于已

4、装好连接器的跳线,长度已定,只能由长度定扫频方案而对于电缆原材料,则可以按要求频率确定下料长度。此时待测电缆一头装连接器即可。1·样本长度与扫频方案是相互有关的,可以点频测也可以扫频测,取值要取相位靠近0270时的电抗值,此时电长度为λ/8、电抗值在±j50Ω附近,如40~60Ω之间,否则不易得到可信数据。测试频率宜低些,以减少连接器,以及末端开短路的差异造成的误差。以SFF-50的电缆为例,取样本长500mm,其电长度即为700mm(乘1.4波速比),扫频方案可选46~56MHz,ΔF=2MHz即可。·仪器在测反射(或回损

5、)状态下,电桥输入端与输出端要求各串一只10dB衰减器。在测试端口作过校正后,画面应选阻抗圆图。接上待测电缆。记下待测电缆在末端开路时的输入电抗值Xin0(不管电阻值),与短路时的输入电抗Xins(不管电阻值)两者相乘后开方即得特性阻抗值。·一般测试只选一点最靠近270°的点(即-j50Ω附近的值),及其在短路时的电抗值(在+j50附近,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能选。)进行计算即可,要求高时,可在50±10Ω范围内选5点进行平均,这5点之间起伏不应大于0.5Ω,否则电缆质量不好。2、优点只需装一个连接器。样本较短,能反映某一段电缆

6、的真实特性阻抗。3、缺点必须截取短样本。短样本的损耗很小,开、短路的阻抗变化很大,对仪器有一定的牵引作用,故需在电桥输入输出端各串入一个衰减器。·电缆质量必须较好,否则不同频率的测试结果起伏较大,不好下结论。4、物理概念与对公式的理解短样本的损耗很小,可按无耗传输线处理。若短样本的长度为l,末端开路时的输入阻抗Z为X,末端短路时的输入阻抗Z为X。ininoinins则:Xins=jZCtanβl,Xino=−jZCctnβl所以ZC=XinoXins事实上,Z与Z皆呈现纯电抗性,不必计入电阻值。inoins考虑到测试与计算的

7、准确度,电长度宜为其λ/8(此时为45°,数值计算误差最小。实在不行,也不要短于3°,或长于87°)。注意:尽量用λ/8的频点进行测试,也可用5λ/8、9λ/8、13λ/8等等。但不能用3λ/8、7λ/8、11λ/8等等。三、长电缆开、短路法经常需要对成捆电缆进行测试。1、测试方法与步骤·仪器按测回损连接(电桥两端不必加串10dB衰减器),按规定测试频点设置列表扫频方案,待测电缆一端装连接器。·仪器在测试端口作完校正后画面应选阻抗圆图。接上待测电缆,测其末端开路时的输入阻抗Zino,与末端短路时的输入阻抗Zins。两者相乘后

8、开方即得特性阻抗值(只管模值,不计相位)。22、优点只需装一个连接器。无须截取短样本,不破坏原包装。3、缺点只能测平均特性阻抗。4、物理概念与对公式的理解此法见国标GB/T18015.1-2007中的3.3.6.2.2。成棞电缆长度多在百米以上,这就要用到有耗传输线公式了。此时:Z=Zc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