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ID:38255321

大小:4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06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_第1页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_第2页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_第3页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_第4页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_第5页
资源描述: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访谈孙民任菊英孙玮课程教材改革是一个探索过程,其后发效应是需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得到验证的。而教师的主动参与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下面,我们几位来自实验区的老师,以互动交流的形式,从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就《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新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做一探讨。孙 玮:作为教研员,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实验区的老师在用教材的过程中,有的上成看图说话,有的是按教材内容一一讲下来,对这些现象你们是怎么看的呢?任菊英: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新教材的功能和如何利用新教材的问题。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材,教材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2、,实现了教科书功能的转变,所以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教材观来认识新教材、用好新教材。长期以来,教材是被当作单向传输知识的载体和工具,人们把它视为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教师习惯于就教材教教材,认为教师应忠于教材,教材中的内容必须逐一传授给学生。首先,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老师教的依据,但不是“教本”,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和儿童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拐棍。其次,新教材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造血功能,旨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

3、索,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建构。新教材的这一新功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体现得很充分。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的第二个话题“花草树木点头笑”,就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老师教,而是作学生探究知识的范例,以讨论的形式展示了花草树木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教材中提示的“5个可以”说明了花草树木的作用,而“可以……”以及“光荣榜”活动,则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不能仅将这五个“可以”,当知识教给学生,教材文本中的知识不是惟一和最终的目标。它只是实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所以,我们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认真研读教材,

4、用好教材。孙 民: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作为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树立新的教材观。特别要注意这样几点:1.不能照本宣科-8-有的老师拿到新教材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而“不好教”,则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其实,这是用旧观念看新教材。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即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材上呈现的一切。对于新教材,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已很难行得通。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5、,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注意是凭借,而不是重复。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2.不能看图说话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所以,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那样只会是干巴巴的表述图意,说些无关痛痒的大道理。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例如二年级下学期《我和动物

6、交朋友》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不应简单地上成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而要通过书中的小女孩聚精会神地观察她养的金鱼,引发学生讲出“我”养兔、养蚕时是怎么样……由此唤发出“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通过这种对话,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了体现;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这样是不是可以说教材真正用到位了呢?3.不能弃而不用品德与生活课实施的是生活德育,以生活为依托,贴近生活是本课的显著特点,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7、,学生是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不用教材了呢?陶行知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不只是关注生活,它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教材是拐杖,在学步时,不去依靠是可能摔跤的。例如,二年级上册中的“爱惜书本和文具”的话题。对于拿到新书、新的学习用品的学生来说,这个话题他们有话可说。但往往会流于空泛。教材适时地提供了范例

8、:我也想保护好书,可是它总爱卷角;笔老爱掉;本子总擦破……在教学中,这些范例就像拐杖一样,引导学生由空泛到养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塑造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