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识仁——程颢修养工夫之微探

定性识仁——程颢修养工夫之微探

ID:38267086

大小:288.6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7

定性识仁——程颢修养工夫之微探_第1页
定性识仁——程颢修养工夫之微探_第2页
定性识仁——程颢修养工夫之微探_第3页
资源描述:

《定性识仁——程颢修养工夫之微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5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月Vol.35No.1JournalofTangshanTeachersCollegeJan.2013定性识仁——程颢修养工夫之微探薛书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在宋代新儒学的各种工夫与境界的论说中,程颢的“定性识仁”说可谓显著异常,影响深远。“定性识仁”说既是程颢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程颢传道授业的为学宗旨。关键词:定性;内外两忘;识仁;诚敬中图分类号:B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1-0078-03DOI:10.3969/j.iss

2、n.1009-9115.2013.01.021QualitativeandBenevolenceinChengHao’sMoralPracticeXUEShu-jie(InstituteofPoliticsandLaw,Hebei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Abstract:WorkwiththerealmofdiscourseintheSongDynastyNeo-Confucianism,ChengHao’s“qualitativeandbenevolence”hasthefar-reachingimp

3、act.ThetheoryisthemaincontentofChengHao’sacademicthoughtandthepurposeofhispreaching.KeyWords:qualitative;forgetboththeinsideandtheoutside;benevolence;sincerity程颢,字伯淳,号明道,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不能“静”。按照张载的说法,内心平静的主要障碍来自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时年54岁。文彦博曾将程外部事物的干扰和侵袭,从而导致自我意念的动荡,而颢的生前好友及其门人

4、集聚,并为程颢题墓曰“明道先生”。根绝外物的干扰又十分困难,因而不能够实现内心的平因此,后世儒者便以“明道”称之。程颢与其弟程颐并称和、安宁。“二程”,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程颢通过自己针对张载所说的不能“定性”问题,程颢给出自己的对天理的论述,把“理、道、仁”等结合起来进行论说,见解。他说:“所谓‘定’,并不是要割除内心世界的种种通过“定性”来识得儒家的核心范畴“仁”,又通过“诚敬”思虑,也不是将心灵活动完全集中于虚灵的自我意识之上,的涵养以达“仁”之境。更不是面对外物变迁而无所于动、不作反应。”他提出:一、定性说夫天地之常,以其

5、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定性”的提出,是程颢针对张载提出的“定性未能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作出的回答,而这答书便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苟规规于外诱之是被后世道学家所津津乐道的《定性书》。宋仁宗嘉佑四年际,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为日之不足,顾(1059),程颢出仕不久,张载致信于程颢,讨论定性问题,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程颢《定性书》)张载在信中提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意思是说,所谓“廓然大公”就是指泯灭个人的私心,消除内心他希望能达到定性,可总是受到外物的牵绊和迁累

6、,从而的杂念。人既应当接触事物,也应该有情感,但情感应完影响自己定性,不能不动。在张载看来,“性”本来是静止全顺应事物的自然之状态,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顺应物性”,不动的,但是由于受到外物的迁累,从而使得“性”动而遵循事物的自然属性,不过多地进行干扰。正是因为圣人──────────收稿日期:2012-06-26作者简介:薛书洁(1985-),男,河北鸡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78-薛书洁:定性识仁的情感是从没有私我利害的角度出发,因而就能够顺应事现在程颢的格物说,他说:“致知在格物,物来则知起,物物的来去,也只有顺应物性,

7、遵循天理,才能将因个人私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正心,始学心而产生的失望、不安、烦恼、苦闷、怨恨等不宁心境免之事也。”物各付物即情顺万物,以物之当喜怒而喜怒,这除掉,重新获得内心世界的清静,这样的境界就是“定性”样就能达到定而不动的境界。这个境界也叫做无我的境界,的境界。所以,定不是只静不动或不接外物,“所谓定者,“以物代物,不以己待物,则无我也”。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南宋的叶适曾指出,程颢的《定性书》中“皆老、佛、循物理而动,动便是定,顺物理而静,静亦是定。世间不庄、列常语也”。此说不为无见

8、,如果仅从“定性书”来看存在超脱于“性”外之物,因而对于事物的发展便不用迎程颢的修养工夫,不难发现其中确有与佛、道相似之处。来送往,只需顺性而为即可。但是,程颢仅仅是在方法上与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