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

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

ID:38271546

大小:63.6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9

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_第1页
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_第2页
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_第3页
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_第4页
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西社会科学!""#$%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徐阳春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先秦名实之辩予以考察,认为先秦名实之辩大致表现为两种主要倾向:一是强调名实关系的相对性,这为道家学派所独持;一是强调名实关系的统一性,这为儒、墨、名、法等诸家所共识。其理论虽然看似矛盾,实则各有可取之处,正可相互取长补短。!关键词"先秦;名实关系;中国古代名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徐阳春(%.+-—),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2、教授。(浙江绍兴/%&((()在中国,对名实关系的探讨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始生重要影响的则应首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宣终受到人们的重视,被众史学者称之为“名学”。名学的称:核心在于正名,“正”是“考核”、“确定”的意思,因此,正为政必先正名。(《论语·鲁论》)名的一般含义就是要考核、确定名与实的相互关系,而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这正是语言哲学所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名实之辩,就阶段性而言,其热烈程度当以先秦的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3、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春秋战国时期为最。在那个社会急剧变革、“名实散乱”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的大背景下,使得当时的几乎所有学派都将自己的目光(《论语·子路》)投向名实问题,于是引发出一场热闹非常的“名实之依孔子之见,正名问题事关重大,几乎是一切社会辩”。其中,尤以儒、道、墨、名、法诸家学派的理论引人关问题中最为紧要的。这恰似现代西方分析哲学中的一个注。基本观点,即全部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语言分析重视名实关系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礼记·祭法》问题。孔子的出发点与现代

4、西方分析哲学虽不相同,但载:“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周礼·天官·兽人》在重视语言这一点上实颇为相似。中也有“掌罟田兽,辨其名物”的说法。所以《庄子·天在如何正名问题上,孔子出于恢复礼治的政治理道》云:“古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念,极力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以先也。”但真正把正名问题提到重要位置,并对社会产渊》)。对孔子的上述主张,学术界多有人认为这是对名万方数据!"!"#$%"先秦名实之辩的语言哲学意义实关系的本末倒置。但我们注意到,孔子的这一主张并

5、的特性,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并且无色、无声、无形",因非在于阐释,在名实关系上究竟是应该先有“君、臣、父、而人们不可能用感官去感知它、认识它。既然人们不可能子”之名,还是应该先有“君、臣、父、子”之实,只是强调用感官去感知它、认识它,自然也就没有哪一个名,足以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君、臣、父、子”,应该力求做到像这恰当地反映道的丰富内涵。不过老子认为,名虽不足以确些名所含有的意义那样的“君、臣、父、子”。显然,孔子这切地反映道的丰富内涵,却可以用来称谓道,所以他说里所用的“君、臣、父、子”之名,无疑

6、是对已往“君、臣、“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道”或父、子”之实的反映,尽管在名的形成过程中还包含有理“大”既然是“强字之”、“强为之名”的结果,说明它们并非想化的成分,但它们的含义在指谓已往的“君、臣、父、是真正的常名,目的仅仅是为了便于称谓。由此可见,在子”之实时已被人们所认可,具有了确定性。因此,从名老子的心目中,名只具有称谓的功能,而不具有反映的功实关系着眼,孔子的这一主张实际表明了这样一种观能。这可以看作是老子对名的功用的一个基本认识。点:名一经形成,就必须保持应

7、有的确定性。我们认为,相对于无色、无声、无形的道,实就是有色、有声、有这种主张正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名的使用规范所形的万物,可以凭借感官感知。对此,老子认为人们可以提出的必然要求。据实“始制有名”(《老子·三十二章》),制名以相称,并的确,孔子的主张也存在其保守的一面。他没有清且承认“名者实之宾”(《列子·杨朱》引老子语),即名具楚地认识到,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深入,有依赖于实,称谓实的特点。但老子在肯定名具有称谓名的含义也应随之有所改变。这是孔子的不足。但从另功能的同时还告戒人们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一方面看,孔子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哲学的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而万物则只是“道之华”另一可贵思想:虽然从根本上说名依赖于实,但名在反(《老子·三十八章》),即只是道的一种表面现象;从万映或称谓实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所谓物本身来说,也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十“《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二章》),即万物不仅都是由道生发出来的,而且是不断家》),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名对于实还有其积极能动的一发展变化的,而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