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程自然美

美学教程自然美

ID:38290552

大小:6.17 M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6-07

美学教程自然美_第1页
美学教程自然美_第2页
美学教程自然美_第3页
美学教程自然美_第4页
美学教程自然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教程自然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自然美现实中的美社会美—人的美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自然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致用比德畅神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一)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适用地域:中国、欧洲。狩猎时代的原

2、始人洞穴壁画马格德林时期,法国拉斯科洞窟《鹿》《马、牛、鹿》狩猎时代的欧洲和中国原始人岩刻《车·战斗·行猎图》,中国岩刻,挪威布斯克吕普列汉诺夫:原始人不用花来装饰自己,他们只对动物有美感。格罗塞:从动物装璜到植物装璜,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中国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朱光潜:在起源阶段,美与用总是统一的。猎人在所住岩洞里画他们所获得的猎物,一则是庆功,一则是研究猎物形态,增进狩猎的技能和知识。(二)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形成时期:春秋

3、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明代《神奇秘谱》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巍巍泰山,汤汤流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

4、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橘颂》是著名的比德篇章,也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三)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

5、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文人逃避市朝而作山林隐逸,促进了畅神的自然审美观的形成。这时候欣赏山水自然,不是以社会人事去比赋山水,而是让山水的本来状貌触动空明的心境。欣赏自然美所获得的快乐,不是因为心中预存的思想方式仿佛在山水景物上有某种映射,而是因为山水自然的存在方式与欣赏者澄明的心境有莫大的契合。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

6、,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支遁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境地。—宗白华(四)《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兰亭集序》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雅俗:东晋时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称“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王羲之兴之所致,挥就千

7、古名作《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书法平和自然,秾纤得体,遒丽天成,委婉含蓄,纵横自如,极尽和畅变化之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关、董、巨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宗白华《匡庐图》荆浩

8、五代《潇湘图》董源五代《龙宿郊眠图》董源五代《洛神赋》贴王献之:(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体势秀逸,笔致洒脱,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王羲之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