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慈禧

读后感之慈禧

ID:38346018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0

读后感之慈禧_第1页
读后感之慈禧_第2页
读后感之慈禧_第3页
资源描述:

《读后感之慈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后感之慈禧标志着近代史开端的清朝,给予我们所带来不仅是满汉文化的盛装,更是对这个由兴衰走向没落的王朝的见证,而在兴衰走向没落的路途上,我们不得不了解这一时期内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深的一位女人——慈禧。首先让我们将视角放在高阳的《慈禧前传》上,原本我以为将会看到的是慈禧少女时候的清纯与善良。可是一开始我就被引入圆明园被毁后,一个即将逝去的王朝,咸丰的无奈、肃顺的跋扈、慈禧的悲哀,在高阳先生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既没有林语堂先生鲜明的个人观点,也没有南宫博先生后宫的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中人物皆有来有去,循序渐进,有史可查,他只是告

2、诉了大家一个历史的过程,书中其他的内容皆由你自己去感悟。看过不少有关慈禧的电视剧和作品,不能免于俗套的,大都讲诉的是慈禧如何为了把握政权,如何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牺牲整个清王朝的利益。也许在这里,我不是历史中的一员,我没有评价历史的权利,我没有评判慈禧的权利,但是我希望能够讲诉出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面对赔款,割地……,一切的都能让每一个国人感到气愤,当我们把过多的责任归罪与慈禧的时候,试想一下,这是不是对慈禧个人太不公平了呢?评价每一个人,我们需要以我们的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当我们以太多的个人的主观意愿来评判一个人的时候,多少会有太多的个人因

3、素。在此,我并不是为慈禧辩解,她有她的错误,甚至这些错误,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磨面的。但是,仅仅作为一个女人,她不得不这样做,每一个朝代的更替,很多人都把过多的因素归罪于女人,商纣灭亡归罪于妲己,安史之乱归罪于杨玉环,李唐天下归罪于武则天,总是以太多的理由牵强的全部归罪于女人。慈禧也是如此,她作为一个后宫里生活的女人,当她不想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当她对于原本只属于帝王的权力产生迷恋的时候,慈禧开始了她追求权力的道路。1861年,26岁的慈禧太后在24岁的慈安太后和28岁的奕的支持配合下,经过缜密的准备,以闪电般的

4、速度,发动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成功的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的三次成功政变中的第一次。由于此次政变,那拉氏握取了中国最高皇权,成就了第一次“垂帘听政”,这次政变上下呼应之巧妙,舆论准备之完善,军力配合之恰切,行动掩盖之周密,爆发时间之准确,善后处理之明快,无不令观者瞠目结舌,从中也可看出慈禧太后之机敏、狠鸷、巧诈、沉着、决断……然而,按照清朝的祖制,皇权的掌控,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成年皇帝直接执政;二是幼帝继位,大臣辅政。但是,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突破了清朝的祖制,大胆地采用了垂帘听政的政治体制。如何实行这个清朝没有先例的

5、垂帘听政呢?大臣们绞尽脑汁,不得其解,最后还是聪明的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指明垂帘听政的细节,才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在她执政之初,雷厉风行,任用汉人,降诏求贤,支持洋务运动,还是颇想有所作为的。无奈,同治帝早丧,死时年仅19岁。于是两宫太后颁布懿旨:四岁的载湉承继大行皇帝为嗣,改元光绪,于是慈禧实现了她二次垂帘的目的。在光绪十三年正月,慈禧为光绪举行亲政和大婚典礼后,便交出了皇权。归政于光绪后,此时的她在隐控朝政的同时,更多的是贪图享乐。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她的六十大寿,寿辰未到,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可慈禧庆典照开,礼物照收,其个人私

6、欲得到充分的宣泄。可是光绪帝内心深知,他不能一味地被慈禧牵制着,而且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屈辱中他深刻体会到只有变法,中国才能自强,于是就向慈禧提出了要变法。而慈禧在允许光绪帝变法的同时,以四项措施束缚了光绪帝变法的手脚。后来,在光绪帝日益采取措施反抗慈禧时,慈禧害怕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于是便发动了戊戌政变,此次政变后,她更是处心积虑想废黜光绪帝,但在内外压力下,她的阴谋不得逞。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便开始了她悲惨的西逃之旅,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最后,在列强的威逼下,她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之后,列强的军队退出了北京,慈禧才得

7、以回銮了。遭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后,慈禧痛定思痛,决心重新踏上光绪帝的路——变法。但是不久后,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之后,光绪帝病危了,慈禧也患上了重病,但是她却不忘为光绪帝策立嗣子,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后来,光绪帝病逝了,次日,慈禧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就在光绪死后的二十多个小时之后,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由于积劳成疾也离开了人世。这是否是上天与他们母子之间开的玩笑呢?这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奇怪,因为她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管理朝中大事和后宫琐事中过去的,她,的确很疲劳。但是,慈禧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

8、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不许妇人和太监干政,如出于他人之口,我们不以为怪,却偏偏出自妇人而当政50年且又宠信太监的慈禧之口,简直莫名其妙。在半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