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举人郑浚

末代举人郑浚

ID:38370304

大小:28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1

末代举人郑浚_第1页
末代举人郑浚_第2页
末代举人郑浚_第3页
末代举人郑浚_第4页
资源描述:

《末代举人郑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末代举人郑浚郑浚(1870—1939),字哲侯,崆峒区草峰镇夏寨村郑家洼人。郑浚幼年时家境贫困,但他聪慧好学,一边在私垫读书,一边帮家中耕种放牧。他14岁考入平凉柳湖书院,因无钱上灶,自己搭灶做饭。由于他天资聪敏,加上学习刻苦,不久就以文章出众而受师生钦佩。18岁,初应试未中,就回家当私垫教员,边教学边苦读。功夫不负苦心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3),适逢“庚子—辛丑”,清王朝举行最后一科考试,31岁的郑浚到兰州参加乡试,以《政在养民义(议)》考取第10名举人,成为崆峒历史上清末最后一位举人。中举后,他被任命为四川直隶州州同。赴任

2、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郑返回故乡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11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郑浚任中国国民党甘肃支部平凉分部部长。这年年底平凉县议会成立,郑被推选为议长。第二年夏,郑浚出任甘肃省议会秘书长,兼任国民党甘肃省支部创办的《大河日报》总编。当时甘肃督军张广建鬻卖官爵,排除异己,挑拨回汉关系,欺压人民,郑浚常在报纸上予以揭露。张大怒,密令便衣乘夜间用卑劣手段威胁恫吓,郑不畏强暴,仍口诛笔伐,联合倒张,颇得社会赞许。同年后季,郑被甘肃省教育司任命为省立第二中学(今平凉一中)首任校长。郑到任后,施行新学制,定中学修业为4

3、年,聘用德高望重者任教,筹集资金补茸校舍。民国3年(1914),柳湖遭兵侵扰,郑多方周旋,迁校址到旧考院(今一中校址),使学生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民国4年,郑浚再次步入官场,被任命为环县知事。这年天降冰雹,粮食绝收。郑不顾官粮主事者的阻拦,将数百石存粮全部用于救济灾民。环县地广人稀,地瘠民贫,常有土匪窜匿劫掠,郑设法诱匪首郑青山伏法,境内得以安宁。3年任期满后,乡民曾赠万民伞并立碑以褒其功。民国12年(1923)8月,郑浚当选为甘肃省参议员,到北京参加总统选举,时值曹锟贿选,给郑以金银,被郑拒绝。此后,郑曾任甘肃烟酒总办兼甘肃

4、省银行行长、甘凉道尹、甘肃省民政厅厅长等职,以奉公便民,受人称颂。民国17年(1928),平凉县教育界进步人士刘心安、胡师文等人被捕,郑主持正义,奔走营救,终于使他们获得自由。民国18年(1929),大下大旱,出现了罕见的饥荒,郑率先参与救灾活动,他自定规程,以每斗粮米减价二成出售,购者每人日限一斗。有拿钱买不起一升粮米者,收钱给粮一升。他整日坐视监督执行,救了众多人的性命。郑浚心底善良,晚年受戒皈依佛门,虔诚修善,加之他几十年从政的威望,致使信徒陡增,曾一度出现“佛化平凉”之巷议。郑浚一生简朴,死后亲属依其嘱,简葬于崆峒城东宝塔

5、之南山台地上。他生前居住过的街巷,被人称为举人巷,至今沿用无替。                  举人巷门牌       举人的老宅            举人家乡重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