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

ID:38380290

大小:3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11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_第1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_第2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_第3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_第4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思想目前在中国,钢筋混凝土为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占总数的绝大多数,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多的地区。据发改委相关数据显示,该地区其主要原材料水泥产量已于2005年达到10.60亿吨,占世界总产量48%左右。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构成的结构。承重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规模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钢筋和混凝土之所以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们自身的材料性质决定的。首先,钢筋与混凝土有着近似

2、相同的线膨胀系数,不会因为环境不同产生过大的应力。其次,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有时钢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有间隔的肋条(称为变形钢筋)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机械咬合,当此仍不足以传递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拉力时,通常将钢筋的端部弯起180度弯钩。此外,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提供的碱性环境,使钢筋表面形成了一层钝化保护膜,使钢筋相对于中性与酸性环境下更不易腐蚀。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常常带来毁灭性的结果。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中间,东临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面积广、区域性强、续发性

3、、多发性等特点。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需要考虑抗震设防的地域辽阔,因此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具体来说是“三个标准设防目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的基本步骤:把握好抗震概念设计,采用双指标控制条件,使结构和结构构件既满足抗震承载能力要求又满足变形要求,同时保证加强抗震构造措施,使结构有足够的结构延性,最终实现“三水准设防目标”。我国抗震设计理念首先,通过适当措施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足够的非线性变形,而维持承载力又不会下降。结构不会出现因承载力急剧下降而导致严重破坏和倒塌,从

4、而使结构在非线性变形状态下耗散地震能量。其次,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在非弹性变形过程中,外力做功全部变为热能,并传入空气中耗散掉。在无阻尼状态下,在弹性范围内震动时,惯性力与弹性恢复力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系能量在动能、势能间不停转换,但总能量保持不变。如果某次振动过大,体系进入屈服后状态,则体系在平衡位置的动能将在最大位移处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塑性变形能两部分,其中,塑性变形能将耗散掉,从而减少了体系总的能量。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复作用下,结构在振动过程中,如果进入屈服后状态,将通过塑性变形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输给结构的累积能量,从而减少

5、地震反应。同时,实际结构存在的阻尼也会进一步立即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反应。此外,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后,其侧向刚度将明显小于弹性刚度,这将导致结构瞬时刚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长,从而减小地震作用。提高结构的延性的措施我国抗震设计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的基本上是“高延性要求”,也就是要求结构在较大的屈服后塑性变形状态下仍保持其竖向荷载和抗水平力的能力,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采用能力设计法进行设计。“能力设计法”在设计地震力取值偏低的情况下,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通过合理设计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形成合理的倒塌机构,即塑性变形或塑性铰出现比较容易保证具有较大延性能力的塑性铰处;通过相应措

6、施提高塑性铰的延性,从而实现结构在中震、大震下抗震设防目标。“能力设计法”已为各国普遍接受。通过能力设计法以选择性质不同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影响产生大变形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较好的耗能机制。为了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必要的延性,就必须通过能力设计法,使塑性变形更多地集中在比较容易保证良好延性性能或者具有一定延性能力的构件上。能力设计法的具体思路有三步: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可接受的塑性变形机构。所选机构的位移延性应该靠塑性铰处最小非线性转动来达到。一旦选定了合适的塑性变形机构,就可以精确地确定能量耗散部位。能力设计法在选择塑性变形机构的选择上存在

7、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梁铰机构”。其具体措施是人为地较大幅度增加柱端的抗弯能力,使除底层柱底以外的各柱端在较强地震作用下,原则上不进入屈服后状态,即不出现塑性铰。由于柱端原则上不进入屈服,曲率较小,因此对除底层柱底的其它各层柱端不必提出严格的轴压比控制条件,即不必一定要把柱端的受力状态控制在离大、小偏心受压界限状态,尚有一定距离的延性较好的大偏心受压状态。这种机构主要靠梁端出铰来耗散地震能量。另一种是“梁柱铰机构”。其具体措施是只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增大柱的抗弯能力。因此,从总体上说,柱端虽然与梁端相比相对较强,但在较强和很强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