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

ID:38416954

大小:6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12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_第1页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_第2页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_第3页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_第4页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义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如何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八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为什么国际关系理论在争论和妥协中前进,在各执一词下演绎而难有革命?致使“没有哪种单一方法能抓住当今世界政治的所有复杂性”。人们不禁要问,各派国际关系理论间论战的症结何在?国际关系理论是谁的理论?是为什么的理论?它是一种普适性科学还是特定的艺术形式?种种因素,使得重新思考国际关系理论成为必要。一、国际关系研究的维度国际关系研究必须首先发掘其基本纬度。受康德哲学的启示,我曾认为,和其他领域一样,国际关系也存在明显的“二律背反”,对应三种矛盾律:状态律

2、——无序-有序;力量律——分与合(平衡与失衡);意志律——同化与异化(同质性与异质性), 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观与理念。“构成康德历史哲学的中心线索的是历史的两重性,即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历史的合规律性;亦即人类的历史在两重意义上是有道理(理性)可以籀绎的:(一)它是根据一个合理的而又可以为人类理解的计划而展开的,(二)它同时又是朝着一个为理性所裁可的目标前进的。就其当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目的的;就其实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规律的。目的的王国与必然的王国最后被康德统一于普遍的理性。统治这个理性的王国的原则是:正义和真理、自由和平等、不

3、可剥夺的和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 对照这种“三位一体”式的分析框架,国际关系理论显然缺乏广阔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实际上,研究国际关系有三个维度,即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生命力”维度,分别对应了事物发展的科学、艺术与生命意志,也是区分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的根本视角。 其中时间维度重在揭示国际关系的状态律,空间维度则是力量律而自身(“生命力”)维度侧重意志律。自身维度的含义是每一种国际关系现象都有其自身的演绎律,比如战争,从作为经济矛盾的延续,作为政治手段的继续到文化层面的矛盾反映(“文明冲突论”所揭示的),一直到人们认为战争在过时(

4、“大战过时论”所揭示的),战争规律在不断变化,体现出作为一种“生命力”的含义来。又比如“克隆人”虽然受到各国法律制约(空间维度)和人类伦理道德(时间维度)的束缚,但科学研究自身规律及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好奇心(自身维度)终究要冲破前两者的樊篱,迟早要克隆出真正的人来。相对这种“应然”要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实然”若何?剖析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各方面表现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国际关系理论的种种悖论。为什么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纷呈,相互论战,谁也说服不了谁;国际关系中为什么没有“宏理论”(grandinternationalre

5、lationstheory),自圆其说地解释一切?尽管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但国家千差万别,发展模式、发展程度各异,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不同的国际关系时空体系中,有的处于前主权时代(如处于领土争端、政府失败、人口不固定的欠发达国家)、有的处于主权时代(比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的处于后主权时代(如欧盟国家)……这就为着眼点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发挥作用留下足够的空间。当今世界的民族国家现象、主权现象及非民族国家和非主权现象都存在、交互发展,但尤其值得主意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都是从近代西方(主要是欧洲)国际关系史演绎中吸取养料、

6、提炼概念、产生观念而发展起来的,特别针对西方国际关系体系。东方国际体系、未被表达的边缘国家、甚至前民族(主权)国家间关系(可能尚未形成严格的国际体系)没有理论加以阐释,只好借助现实主义的无奈逻辑或批评理论的极端抱怨而得以抚慰。而一旦这些后发达国家崛起,其意志必将在国际体系中得以表达,从而产生解构西方霸权式的国际体系的要求与可能,蕴涵着国际关系理论的真正革命。这正是本文首先要诘难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可能性及其作为的理论与时代背景。二、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十大诘难诘难一:国际关系理论的虚假前提国

7、际关系概念的确立是以区别于国内事务而开始的,偏重于国际政治内涵,其区别标志首要的是认为国际关系是在不同的逻辑下即无政府状态下演绎的。这是国际关系的本体论。无政府状态概念,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中的自然状态或霍布斯讲的战争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国家的理性、自私性暴露无遗。因而有了以国家中心论(state-centrism)为标志的传统国际关系的最基本假定,即“国家人”的假定。正如经济学对“经济人”的假定导致了经济学的局限性一样;国际关系的“国家人”假定,与其无政府状态先验性认识一道,共同组成国际关系理论的虚假前提。在温特之前,鲜有理论挑战

8、这一前提。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者摩根索从人性本恶、权力本恶这一典型的西方政治哲学认识出发,认为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无不为权力、利益而斗争。 结构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华尔兹进而把经典国际关系理论奉为圭臬的无政府状态解释为,国际社会犹如市场,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自由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