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

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

ID:38419143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2

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_第1页
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_第2页
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_第3页
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油气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赋存特点一、成烃坳陷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成烃坳陷:盆地内分布着成熟烃源岩的深坳陷区(生烃灶Hydrocarbonkitchen)。确定成烃坳陷是否存在及其位置,对油气勘探十分重要。展布型式与油气聚集区的关系 二次生烃——某一烃源岩,当其经历一定程度的热演化进入生烃门限时开始生烃后,但因构造运动导致其抬升,埋深浅于生烃门限时便停止生烃。在烃源岩没有完全被破坏的前提下,后因该地区再次沉降,从而使烃源岩进入新时期的生烃门限之下,再次生烃。 二、三角洲、冲积扇、水下扇、海底扇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以三角洲沉积为例,分析

2、如下:(1)整个三角洲沉积体系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储盖组合:前三角洲-生;三角洲前缘-储;三角洲平原-盖。(2)三角洲体系内能形成巨大的烃源岩体:特别是前三角洲区是有机质和矿物质的汇聚地,为各种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3)地壳活动性较大,沉积速率高,经常出现的欠压实泥岩热导率低,成为隔热层,引起地温梯度升高,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热成熟、生烃。(4)发育多种类型的良好砂体,如分流河道砂、河口坝砂、三角洲前缘砂等,因不同类型沉积物形成了各种有利生储盖组合,加之同生正断层发育,具有良好的输导油气能力,为充分排烃、就近

3、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5)因砂岩、泥岩在纵、横向上的频繁交替易形成地层超覆、岩性尖灭等圈闭,同时巨厚的超压泥岩与同生断裂联合,可形成多种与底辟构造、滚动背斜有关的聚油圈闭。 三、断层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断层既能作为运移通道输导油气,又能遮挡油气形成圈闭。它在油气运移、聚集中的作用是复杂的。(1)一般,断层活动时对其两侧流体的势均衡状态起破坏作用,断层起着明显的通道作用。(2)但输导流体的能力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断层的性质、两侧岩性的接触关系、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是否存在、断裂发生的时间等多重因素。(3)断层

4、作为输导通道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条件的,一旦通道闭合或堵塞,即成为良好遮挡,断层的遮挡作用应更经常、更普遍。(4)只有从动态演化角度,才能正确认识断层的双重角色。 四、不整合面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1)不整合能极大改善储层的物性,甚至能将非储层改造成储层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壳抬升,使得其下伏岩石遭受风化侵蚀和溶解淋滤,储层物性得以极大改善(2)不整合是良好的油气输导层,能在不连续型烃源岩和储层之间架设桥梁。(3)不整合面又可作为遮挡面,可形成多种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区域不整合是地层、岩相的突变界面,形成良好的遮挡,可形成众

5、多不整合型油气聚集带,如潜山带、滨岸油气藏带等。(4)不整合对油气的破坏程度有限。原生油气:可能被破坏二次生烃:新增油气源。 五、蒸发岩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1)蒸发岩常与生油岩共存(封闭-半封闭微咸水沉积)(2)蒸发岩是极好的盖层,油气常富集在其下的储层内(3)蒸发岩发育区与不发育区之间的过渡区,是礁、砂坝、粒屑灰岩发育的有利地带,常位于生、储、盖层呈指状交叉处,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4)蒸发岩具有较强可塑性和流动性,可形成各种与塑性流动有关的圈闭,成为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