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申论热点“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

2015申论热点“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

ID:38437815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2

2015申论热点“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_第1页
2015申论热点“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_第2页
2015申论热点“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_第3页
2015申论热点“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_第4页
2015申论热点“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申论热点“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制度性啃老”与代际关系伦理必须承认,“制度性啃老”是笔者造的词。如果对一种现象的描述,需要一个新词,说明此类现象颇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思。中国社会当下存在的“啃老”现象,就是社会过渡时期的非典型特征。  “啃老”古已有之,传统社会,家业家产本来就是代际传递的,年轻一代结婚生子,终老于祖业,被视为传宗接代的荣耀,没人以为“耻”。尤其在宗族社会发达的时期,家,指的不是核心小家庭,而是根系庞大的家族。这时的啃老,不是制度设计,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伦理关系,植根于农业文明的社会基础。    当“啃老”

2、成为制度设计  “啃老”成为一种制度设计,却是新现象。这个时候,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伦理关系,正在经历着瓦解和变化,于是,新的伦理困境和文化纠结产生了。  考察当下的制度设计,如果有一对适龄夫妻,收入中等,育有一个学龄儿童,这时,按照他们的正常收入积累,恐怕是买不起一套一线城市中心区学位房的。但是,制度捆绑了房产和儿童就学权利的关系,而现实中实施起来,却发现多数人都把这个难啃的“硬骨头”给啃了,房产并没有难倒多数夫妻,这又是为什么?啃老,多数人依靠父母的资助顺利买了房。  可以说,房产和教育权利的绑定,预设了这

3、样一个前提:绝大多数人都能依靠“啃老”解决这个问题。义务教育权利与房产直接挂钩是一种固化“啃老”的制度设计,而饱受诟病的中国博士生待遇也隐含着同一逻辑。国外的博士生被视为完全个体,奖学金相当于一份正常工作的薪水,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支撑起结婚生子所需,而中国的博士生,还在被当成未成年人看待,需要填写父母经济状况,被预设为读博士一定可以“啃老”,靠家庭资助为主,学校发放的生活补助只是杯水车薪。  换言之,制度预设了“啃老”的伦理正当性,并将原来还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啃老”现象,以制度的方式给持续强化了下来。  

4、这看起来与提出“个体化”概念的贝克夫妇所警惕的方向截然相反。贝克夫妇认为,欧洲社会陷入了过于依赖福利国家提供的保障和财富才能维持“本体论意义上的安全感”的“制度化个人主义”悖论式发展。  当然,贝克并不否认“个体化”的内在价值,他以颇具哲性思考的文字,洋洋洒洒总结了“在失控的世界中为自己而活”的15条重要性,其中有一条是这样概括的:“在后现代情境下,为自己而活意味着一个人能享受极高的自尊。”  自尊,这是“为自己而活”的核心价值。然而,啃老似乎全然不“自尊”。“啃老”这个词的出现,与“剩女”等词汇逻辑雷同,

5、都带有贬抑鄙夷之意,要么“等靠要”,要么“没人要”,在言说者的价值坐标中,大概只能当“三等公民”。  这就是悖论的所在,“啃老”被制度鼓励甚至巩固下来,而文化观念却已发生变化。    代际关系与“孝文化”  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驱动下,社会的开放性和亚政治化带来了国族政治的去政治化,一个去传统的个体化进程在势不可当地铺陈开来。人们继而发现,“为自己而活”是一场关系革命,需要全新的人生逻辑,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习惯已经失去经验效用,表现在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组织、个体与家庭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6、,都面临着新的调适和变革,没有一套既定模式可以沿袭。  在上述一系列关系中,代际关系是与“啃老”现象直接相关的一组关系,也是文化意味最强的一种伦理关系。孝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源远流长,今天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中,就不乏对孝文化的极力推崇。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发表文章称:“孝就是使带给父母的满足效用最大化。譬如,让父母丢面子,就是‘不孝’—这涉及子女的行为对于父母心理和精神的影响。最大、最高的孝就是在符合法律和伦理的前提下使自己的行为给父母带来最大的精神满足,譬如人生成功、光耀祖先。”网友评论说:“我没考公务员

7、,让父母没面子,我不孝”,“我离婚了,让父母没面子,我不孝”……从网络舆论来看,专制式的孝文化,早已没有了市场,得到的是一片讥笑之声。  人类学家阎云翔在其著作《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当中,比较了中美两国年轻人的啃老现象,对中国年轻人的观念做出了倾向性的批评,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没有美国的年轻人那么独立,虽然美国的年轻人也接受父母的资助,但主流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并不鼓励年轻人从父母口袋里拿钱,此外,在情感上,阎云翔同情中国乡村里的父母们,他这样描述道:“很多老村民告诉我,他们并没有被年轻人的说辞所愚弄,很清楚年轻人

8、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但是,他们还是向年轻一辈做出了让步,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父母心’。‘父母心’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无尽的爱与仁慈,这是父母愿意为孩子操劳的最强烈动机。不管孩子如何让他们失望,甚至辜负了他们的爱与关怀,父母仍然十分关心子女的幸福。”  这段道德意味极强的描述,只是看到了代际矛盾的一个浅层次的表象,却没有进一步论述中美代际文化差异背后的制度构成。其实,论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比美国更强调“孝道”,中国甚至立法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