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真菌性病害 (恢复)

食用菌的真菌性病害 (恢复)

ID:38475434

大小:304.7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3

食用菌的真菌性病害 (恢复)_第1页
食用菌的真菌性病害 (恢复)_第2页
食用菌的真菌性病害 (恢复)_第3页
食用菌的真菌性病害 (恢复)_第4页
资源描述:

《食用菌的真菌性病害 (恢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褐腐病:  症状:只侵害子实体,子实体受到轻度感染时,菌柄肿大或泡状,严重时子实体变畸形,分化受阻。后期感染,菌柄变褐或菌柄基部形成淡褐色病斑,而看不到明显的病原菌。若带病菌柄残留于菇床上,会长出一团白色的菌丝,最后变成暗褐色防治方法: 1.若覆土被污染,可在覆土上喷1:5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可杀灭病菌孢子。 2.如发现发病时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大菇房的通风,降低温度,温度可降到15℃以下。病区可用1:5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溶液灭菌。 3.发病严重时,可去掉原有覆土,更换新土,将病菇烧毁,所用工具用4%甲醛溶液消毒。危害对象:蘑菇(主要),草菇,平菇,银耳

2、,灵芝  二、 软腐病  发生特点:发病时,菇床表面出现白色菌丝,后期变成水红色。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被侵染的菇体畸形,变褐色,直至软腐。金针菇和平菇易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用巴氏消毒30 min;加强通风透气,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现病菇立即摘除并集中处理,并在病区喷5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液,防效较好。危害对象:蘑菇,平菇,金针菇,银耳  三、褐斑病  发生特点: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细菌性斑点病,又称褐斑病。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均易导致该病发生。发病初期,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卵形,

3、渐变为深褐色,直到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变形、开裂。褐斑病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上。  防治方法:严格覆土消毒和用水清洁;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 ~ 90%,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以防菇盖表面长时间积水和处于潮湿状态;一旦发病及时清除病部,然后喷100 ~ 200 IU的链霉素或含150 mg/L的漂白粉水溶液。在平菇上用0.1%克霉灵水溶液喷洒。危害对象:蘑菇,平菇四、猝倒病症状:主要侵染菇柄,病菇菇柄髓部萎缩变褐。患病的子实体生长变缓,初期软绵呈失水状,菇柄由外向内变褐,最后整菇变褐成为僵菇。镰孢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谷物秸秆等都有镰孢菌的自然

4、存在。其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腐生性很强,并具寄生性。菇房通风不良,覆土过厚过湿,易引发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主要是把住培养料发酵和覆土消毒这两个环节,料发酵要彻底均匀,覆土要严格消毒。一旦发病可喷洒硫酸铵和硫酸铜混合液,具体做法是:将硫酸铵与硫酸铜按11:1的比例混合,然后取其混合物,配成0.3%的水溶液喷洒。也可喷洒500倍液的苯来特或托布津。水分管理中注意喷水少量多次,加强通风,防止菇房湿度过高。并注意覆土层不可过厚过湿。危害对象:蘑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