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

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

ID:38495232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3

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_第1页
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_第2页
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_第3页
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研究—基于国内某民族大学的问卷调查易 莉1,赵 磊2(1·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41;2·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成都 610041)*摘 要:通过采用半开放自填式问卷,对国内某民族高校228名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交往倾向;(2)多数大学生对其他民族持有较高认同度;(3)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族际关系的首要因素;(4)大学生普遍能理性处理族际矛盾。对于如何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共生共享,增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族际接触,设立族际间群体性共

2、同活动目标。关键词:族际关系;民族高校;大学生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本文以民族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族际关系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族际关系问题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民族关系,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多年来,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构成了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基础。但也应当看到,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上存在差异,在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竟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不免引发民族间的不和谐。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和复杂化,破坏民族和谐的因素还依然存在,这对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局面带来极大挑战。调查

3、我国当前族际关系的现状,分析并查找深层原因,为民族政策提供参考重要而迫切。(二)民族大学生是族际关系研究的标志性群体在族际关系的研究中,我们不但需要判断族际交往的整体水平和深入程度,调查分析民族之间的整体关系,同时还需要关注分属不同的特定群体。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交往状况是国家各民族关系的一种折射与缩影,因其民族身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于一般高校的民族多样性,其民族结构和族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元。民族高校是多民族融合的聚集地,本身就是一个缩小的“多民族社区”,是研究族际关系的理想场域,在这里,调查的便捷性,样本的代表性以及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都很容易得到保证。(三)民族

4、大学生是发展族际关系的推动力量族际关系是多元和动态的,需要随时代特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新形势下的族际关系发展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力量。民族大学生有着特定民族传统和主流文化的双重背景,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和族际交流的特殊使命,能以更为开阔的胸怀和更加多元的视野审视和处理民族关系。这些具有不同民族背景的大学生生活在同一个环境,构成了一个民族多样性的共同体。多元文化环境浸润出多元文化素养,他们在学习、比较、甄别与对话中萌生出新的个体文化价值观念。民族大学生将以理解、包容、学习、合作的性格特质和多元、交流、创新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和建构族际关系,发挥示范、纽带作用,以推动的力量给整个族际关系的发展

5、带来新的局面。本文以民族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问卷,调查大学生族际关系的现状,分析原因并试图提出教育策略,以期促进族际间的尊重与和谐,达到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格局,为当前民族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现状分析本研究以抽样调查和统计资料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用半开放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调查对象是国内某民族高校在校本科生,有效被试228人。从民族身份看,主要涉及22个民族,其中汉族90人,壮族12人,满族12人,回族16人,苗族13人,维吾尔族10人,土家族7人,彝族12人,蒙

6、古族13人,藏族17人,其他民族由于人数较少而合并为“其他族”26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2∶1。问卷共由23道题目组成,分为五大类:基本情况、交往现状与倾向、民族认同、影响族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矛盾处理。本研究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233份,回收率为96.3%,有效回收率为94.2%。从学生结构、背景信息分析,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统计意义,可以推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族际关系现状。(一)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交往倾向交往倾向是族际交往的准备状态,这直接关系到成员之间接近的趋势或远离的趋势,影响族际关系的深入展开,因此交往倾向是衡量族际关系的首要

7、指标。交往倾向带有多元两级性结构特点,总体表现为积极或消极,这两种倾向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的欲求、向往、情感、意见等因素。民族高校是多民族学生的聚集地,以被调查高校为例,学校汇集了来自我国56个民族的大学生。本次随机选取其中的22个民族进行调查,被试中,与其他民族同学有积极交往倾向的占70.6%,28.9%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仅有0.4%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见表1)。关于交往现状,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