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

ID:38524911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4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_第1页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_第2页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_第3页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_第4页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摘要:王国维对诗词的境界研究颇有成就,他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划分为两类: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由于他对这两种境界的论述过于简约的,因而其内涵在当今的文艺界颇有争论。本文采拮前人智慧的光芒,借助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学说,浅谈一下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意志论的关联。关键字:“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审美静观意志关于“境界”的论述,我国古已有之,如在儒家经典中,《易传》的作者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

2、,我国各路人物关于诗词的境界皆有涉足,但能对此做出一个比较严密、完整的诗论体系,就数王国维。王国维在1908—1909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把西方的美学、哲学思想和我国的传统文论思想相结合,建立起以“境界”为核心的,有独创性的文学艺术论。《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境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明确地提出来,并加以阐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方式,创作过程的不同特征,不同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评价的高低等,颇受文艺界的重视。但是

3、由于王国维在对两种境界的论述中语言较简约,解者纷纭,因此这一理论的争论性颇大!就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我觉得王国维区分这两种境界的理论基础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学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下面我就联系叔本华的学说,来谈一下我对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的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第3则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5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

4、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人间词话》第4则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从上面两则的说法中可以看出,王国维不仅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个概念,举出了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哪些是“有我之境”,哪些是“无我之境”,还使用了“优美”与“宏壮”(即“壮美”)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进行论述。从这几点来看,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都是带有浓厚的西方美学痕迹的,尤其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首先,王国维区分两种境

5、界的理论基础与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的观点、关于抒情诗的观点是密不可分的。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曾说:“在审美的静观方式中,我们已经发现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客体的知识,不是作为个别事物,而是作为柏拉图式的理念,即作为该事物全体族类的永恒形式;和观照者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纯粹的无意识的认识主体。”叔本华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我”的存在,一是:“纯粹的无意识的认识主体”,即“纯粹无欲之我”,二是:现实的有意志的个人,即“欲之我”。王国维所说的“观物”和“观我”其实都有一个“观”的共同主体,即叔本华所谓“认识

6、的纯粹主体”,也就是忘掉个人意志的,“纯粹无欲之我”。只是这一纯粹主体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呈现不同的方式和特征,于是就出现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除了在对“有我”、“无我”境界的划分上借用了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的观点,在对这两种境界的论述中与叔本华抒情诗的学说也是不可脱离的。我们先来看一下“有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用带有欲望和意志的我去观物,外物都会染上我主观的色彩。这跟叔本华关于抒情诗的论述是一致的:在抒情诗及抒情的心境中,“5主观的倾向,意志的喜爱,把它自己的色彩赋予被观

7、照的环境,反过来,各种环境由传播它们的反射给意志。”只有经过一个通过意志的努力来摆脱审美对象给予主体的威胁和利害关系的过程,才能达到静观,产生境界。王国维还说:“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宏伟”。王国维的“由动之静”正是本于叔本华抒情诗中的“欲望的压迫”与“和平的静观”两者的“对立”和“相互交替”这一论点。叔本华认为:抒情诗人的意志、欲望,常常构成“一种情绪、一种激情、一种激动的心境”,但“因看到周围的自然的景色,诗人又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纯粹的、无意识的认识主体,他的不可动摇的怡悦的宁静现在呈现了,并且同那个……与欲望

8、的压迫恰恰对立。”在这当中,“欲望”又往往把诗人“从和平的静观中撕裂出去”,而“接续而来的美的环境”又再度把他同欲望分离。在抒情诗中,“欲望和眼前的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叔本华抒情诗中“欲望”与“环境”的一离一合就是王国维“有我之境”的“由动之静时得之”的理论依据。例如“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