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何成刚 拓展史学视野

(讲座)何成刚 拓展史学视野

ID:38530858

大小:1.76 MB

页数:119页

时间:2019-06-14

(讲座)何成刚 拓展史学视野_第1页
(讲座)何成刚 拓展史学视野_第2页
(讲座)何成刚 拓展史学视野_第3页
(讲座)何成刚 拓展史学视野_第4页
(讲座)何成刚 拓展史学视野_第5页
资源描述:

《(讲座)何成刚 拓展史学视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基于24个史学案例的分析何成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hechenggang@ncct.gov.cn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相比而言,史学视野狭窄、史学水平薄弱是一个极不协调的现象。换句话说,随着历史教学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史学水平呈现出了滞后的迹象。(1)内容单一:过于拘泥于历史课标、历史教材,不能在历史细节上有所扩充和丰富,实质上导致历史教学的枯燥与无味。(2)材料雷同:很多设计使用的材料大同小异,存在互相抄袭。网络普及导致备课所需要的材料已是汗牛充栋。(3)观点陈旧:陈陈相因,

2、没有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比如问题与主义之争。(4)观点错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缺乏严谨史学态度,随意解释历史现象。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史教学、冷战起源教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史学研究资源的丰富,标志着历史教学进入到了一个大数据、大信息的时代,摆脱了当年缺衣少穿的困境。例如:孟姜女传说孟姜女丈夫万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她千里寻夫,未果,号啕大哭,哭倒长城。顾颉刚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杞梁本来是杞国战将,跟莒国作战时遇难,国君在野外准备向杞梁妻表示哀悼,杞梁妻拒绝。按照礼仪,不应在野外悼念,应到她家里面去悼念。战国:杞梁妻故事传播过程

3、中添加了音乐,可以传唱,变成杞梁妻会唱歌。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盛行,故事发展成杞梁妻能哭,就感动了天地,城垣崩塌。南北朝,大兴土木修长城,杞梁妻哭城演变成哭倒长城。唐朝,对外扩张、滥用徭役。老百姓不堪其苦,想起秦始皇,就把杞梁妻哭倒长城和秦始皇联系上了。杞梁妻正式命名为孟姜女。实际上“孟姜”在春秋时是一个美女代称,不是固定的人名。故事定型:孟姜女哭长城成为秦始皇暴政表现。实际上,这个传说背后体现了人民对暴政的批判。例如:科举制长期以来,科举制是批判对象,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鲁迅的《孔乙己》。要正确评价科举制,防止妖魔化科举,必须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做

4、出分析和评价。科举制并不像过去宣传的那么坏。许多人以范进、孔乙己为例来批判科举制,忽视:历史上大量杰出人才出自科举,如文天祥、林则徐、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韩愈、朱熹、包拯、海瑞、沈括、徐光启等。肯定科举的人也很多。例如,魏源、龚自珍、梁启超等人就积极肯定科举制的意义。对于批评科举制的观点,也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如黄宗羲、顾炎武、康有为、严复等人,批评的是八股文,而非科举制。科举制的弊端不容否认,但其优点也非常多。其中包括:第一,相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平、公开的办法,使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考试向社会上层流动,为社会发展选拔

5、大量人才。例如,五代时期的科举考试,考中的大多数是具有真才实学、平民出身的寒门子弟。第二,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极大地塑造和培养了读书人的人格与气节。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将灭亡的时,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为什么进士群体更能与王朝同患难共命运?当然与他们得到王朝好处有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进士阶层重视价值担当。儒家强调杀身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用传统儒家经典来做考试教材,有助于让这个群体以人格上的精英来自居——不是一般意义的

6、精英。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元代的汉人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进士,在金快被蒙古灭掉时,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明朝末年也是这样。这是一个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的结果。这其中当然有科举制度的因素。韩国国立Hanbat大学教授金惠经:朝鲜被日本灭亡时,最顽强抵抗的也都是科举人。——《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4日第三,科举制影响了英国乃至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有西方学者认为,在精神领域对世界的贡献就是科举制,甚至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总之,对科举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看到科

7、举制的缺陷与问题,又要看到科举制的优点与进步性,不能受一些偏激、情绪化的观点的影响。百度检索:刘海峰科举制,查阅更多的科举制研究前沿例如:袁世凯告密导致戊戌政变的发生?旧说:袁是个两面派,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信任,同时决定投靠慈禧势力,用假话哄走谭嗣同。8月5日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当夜,荣禄赶回北京上报慈禧。8月6日晨,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捕拿维新派,杀六君子,百日维新失败。据大量史料,袁向荣禄汇报的时间已经是9月21日上午,戊戌政变已发生。说明袁告密发生在戊戌政变之后。但是有一重要史实:戊戌政变开始时,试图

8、让袁杀慈禧的谭嗣同并不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