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周练习评讲

第五周周练习评讲

ID:38565055

大小:11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5

第五周周练习评讲_第1页
第五周周练习评讲_第2页
第五周周练习评讲_第3页
第五周周练习评讲_第4页
资源描述:

《第五周周练习评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成都七中育才学校2015—2016学年度青年教师赛课教案设计任教学科:数学上课教师:罗丹梅上课班级:初2017级13班教学课题:第五周周练习评讲学情分析:我们的周练习采取覆盖式命题,所以每周周练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目的是想让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出现,过手到位。比如本周就涉及不等式,因式分解,旋转平移变换,动点问题的研究,但由于本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好,对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的掌握到位,所以不等式,因式分解完成较好,而旋转及动点问题本身题目难度很大,具有极大地挑战,所以本节课的重心将放在解决与旋转有关的问题和与函数有关的动态问题上。教材分析(试卷分析:)成绩分析:满分120(A:100

2、分,B:20分)班级参考数120-110109-10099-9089-72平均分初2(13)班5831人19人7人1人108.16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一: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知识点二: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及计算知识点三:与旋转有关的问题(A20,B23)知识点四:与函数有关的动态问题(B24)试卷反馈信息:①知识点一,二掌握较好,可通过小组交流帮助部分孩子解决问题;②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全班得分相对较低;A组第20题:在动态变化中不能直观感受或逻辑推理得出点E的正确位置;B组23题:不能作出旋转后符合要求的图形;漏解B组24题:不明确为什么要分类及分类的标准,所以漏解;点在图形内部与

3、各顶点坐标有何关系?不会转化为不等式模型;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多种方式,弄清基本概念,明确基本解题方法。选择周练中所考察的核心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合理适时地运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增强空间想象能力,突破难点,并配以适当的变式练习。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造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一类型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动态问题如何化动为静2.动态问题中为什么要分类讨论及分类的标准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1.成绩评价2.知识点分析3.试卷归类分析、讲解(① 讲错例② 讲思路③讲方法④讲规律⑤讲变化)

4、一.课堂引入教师对此次周练成绩作总体评价,明确提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直入解决的主题。二.典例评讲题型一与旋转有关的动态问题(A20,B23)【A组第20题】如图(1),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点D是BC的中点.作正方形DEFG,使点A、C分别在DG和DE上,连接AE、BG.(1)试猜想线段BG和AE的关系(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得到的结论:(2)将正方形DEFG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角度a后(0°<a<90°),如图(2),通过观察或测量等方法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予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BC=DE=

5、m,正方形DEFG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角度a(0°<a<360°)过程中,当AE为最大值时,求AF的值.分析:(3)问解决策略:①E的运动路径是什么图形?②AE何时最大?你是如何判断的?(几何画板直观展示,再用数学知识验证)变式:AE最小时,求AF的值【B组23题】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M、N,点A、B分别在y轴、x轴上,且,AB=4,将△AOB绕原点O顺时针转动一周,当AB与直线MN平行时点A的坐标为方法总结:1.作出符合要求的图形;2.充分挖掘已知条件蕴含的信息;3.在运动过程中寻找不变量(如线段长度,角度);4.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变式练习

6、:当AB与直线MN垂直时点A的坐标为题型二与函数有关的动态问题(B24)【B组第24题】如图,直线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经过原点的直线与AB交于点C,与过点A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交于点D,已知点C(3, ),且OA=8.在直线AB上取点P,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与CD交于点Q, 以PQ为边向右作正方形PQEF.设点P的横坐标为t. (1)求直线的解析式; (2)当点P在线段AC上时,用t表示正方形PQEF与△ACD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   (2)问备用图解决策略:重叠部分的形状有哪些可能?①P在运动过程中,P,Q的坐标如何表示?P(),Q()②正方形的边长如何表示

7、?③E,F的坐标如何表示?E(),F()(3)设点M坐标为(4,),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当点M在正方形PQEF内部时,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解决策略:如何理解点M在正方形内部?在内部时点M的坐标与四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教师以P在C点右侧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类比解决P在C的左侧的情况P在点C的左侧(即t<3)时,①.P,Q的坐标表示为P()Q()②.正方形的边长表示为③.E,F的坐标表示为E(),F()方法总结1.与函数结合时,通常要用给定的字母表示出动点及其相关点的坐标;2.动态问题一般涉及分类讨论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