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ID:38587819

大小:273.7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6-15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2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3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4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展经济学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其转移过程中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首先,深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转移的现状,转移模式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我国农业、农民、农村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最终实现长久稳定转移的措施:加强就地转移模式,积极推进异地转移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农民工最根本的权益;加大国家投入,支持农民工技能培训;引导集约化经营。关键

2、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0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农民工的返乡潮,这再次让社会主义到这个特殊的群体。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1.1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由来己久。改革开放前,山于农村集体经营制度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掩盖了劳动力过剩的现实,使得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未能突现出来。改革开放后,由于经营体制的转换及劳动生产率的相应提高,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渐攀升

3、,一大批原来隐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此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数量逐年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至2008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超过1亿。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指导,同时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1.2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1)整体数量多,比重大假设人均实际可耕作面积为,可用耕地总面积为,农村总人数为,其中适龄劳动力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则有从1.1式可以看出,人均实际可耕作面积与耕地总面积正相关,跟适龄劳动力总数成负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本文不妨假设农村闲置

4、劳动力率为,适龄劳动力最大限度可耕作面积为,则限制劳动力率为:据我国有关学者做的定量分析,1984年我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耕种土地面积为(没有考虑农业机械的闲置或作运输工具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平均机械拥有量、机械化作业水平、农村水利化和农村电气化应用程度,以及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到2009年,我国适龄农村劳动力最大耕作面积已接近,提高了近三倍,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缩小了可用耕地总面积,适龄劳动力的增加等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闲置率。

5、综合起来考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闲置率为38.76%,即是现阶段我国有38.76%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2)文化程度整体高于农村平均水平从国家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较低,但外出务工者大都具有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且具有一技之长。据调查,目前从事劳务打工的劳动力中,大专文化的约占27%,中专文化的约占7.6%,高中文化的约占16.4%,初中文化的约占9%,小学文化的约占17.8%,文盲或半文盲约占0.6%。随着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中专和初、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3)呈现年轻化趋势随着外出务工潮

6、的进一步发展,外出务工者所得报酬与留守的耕地者具有较大的差距,甚至部分务工者的收入高于城市普通白领,由此在农村地区又开始蔓延读书无用论,受此影响的大多是16-22岁的青年,这部分青年逐步成为外出务工的主流,其中男性占据相对的优势。据统计,2007年外出劳务者中,男性占55.6%,女性占44.4%,30岁以下的约占61.3%,31-45岁的约占29.8%,46岁以上的约占8.9%,30岁以下的人群中其中25岁以下的占78.3%,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的。(4)地区集群化趋势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东部沿海地区

7、或者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与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相比具有更多的经济发展经验和优势。其中以四川、重庆、安徽、河南、湖北、云南、贵州等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有较大规模,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集群效应。而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为典型的农村劳动力输入大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业、加工业和建筑业等相关行业,产生了集群化效应。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地区集群化趋势明显。1.3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1]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中,总共出现了两种转移的模式: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就地转移模式是指离土不离乡模式,异地转移模式是指离土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