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心(清凉月)

论观心(清凉月)

ID:38591568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5

论观心(清凉月)_第1页
论观心(清凉月)_第2页
论观心(清凉月)_第3页
论观心(清凉月)_第4页
论观心(清凉月)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观心(清凉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观心(清凉月)观心是佛陀教给我们的解脱的方法,佛陀在《大乘心地观经》中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为什么不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这就告诉我们:观心,是一切法中最快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著名的麦彭仁波切也曾说过:观想外景的任何相状都不如以心观心为殊胜。这里的殊胜二字从我们的实证经验来看包含着快速安全直接简洁等含义。这么好的一个方法,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有的人也很重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心,觉得很难,就放弃了。其实,行者往往在这里忽略了一个关键,那就是佛陀时代的人往往根基深厚,因而可以直接观心,我们现代人生活节奏过快,思想混乱,因此,首先必须把心静下来才能观心。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一个身空

2、的情景出现,行者能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念头的生灭,这时候开始观心就会很迅速。因此,观心能不能观下去,能不能快速成功,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在身空之后去观。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从理论上进行过分析。在身空之后观心,能很快证入如来藏,达到开悟的状态。因此,妙境大师以及南传佛教的大师们都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开悟比得初禅容易。这恐怕严重出乎你的意料,但从我们的实证经验来看,大师们没有说假话。因此,要高度重视观心。      禅定,事实上是思想的高度集中。这自然就导致思想的活泼性降低,失去了思想的灵活性。因此,过去的许多大师,禅定功夫很是厉害,却没法开悟,突然一个因缘,一下子就开悟了。比如看

3、见桃花开悟了,听到驴叫开悟了,茶水汤着手开悟了等,都要破禅定的心一境性才能开悟。许多进入深禅定的人往往贪着禅乐,更不求开悟。因此,过去的一些大德高僧曾说:“禅定是鬼窟里用事”“死水不藏龙”。这里的龙指的是我们活泼的思想。佛陀当年禅定达到多么不可思议的高度,那是我们现代人不容易做到的,但同样没有开悟,最后睹流星而悟。因此,佛陀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观心很活泼,自我把握性大,容易成功。禅定则是不得已的事。佛陀把观心从禅定法门中单列出来,足以显示其重要性。这样说,并不是不要禅定,恰恰相反,必须高度重视禅定,但为了快速成功,为了安全等等原因,应首先通过观心达到开悟,开悟后在真心的指导下强化禅定

4、力,达到时时处处真心用事,这也正是佛陀的本怀。道教其中一派正是看中了佛教这一点,因此,非常强调首先开悟,悟后起修。他们的开悟法门正是借用了佛教的观心,看一看道教对联,就知道他们是多么重视观心了。        因此,要紧紧抓住初禅前的身空这个阶段,通过观心迅速开悟,然后在真心的指导下培养定力,除去习气, 佛陀在《大乘心地观经》上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为什么不向外求呢?佛陀通过自己的实证,发现心外世界皆是梦幻泡影。这一点和现代科学相合。爱因斯坦通过公式推导出:物质、时间、空间是人们的错觉。既然心外万物皆是空幻,当然向外求就毫无意义了。因此,真正学佛人要严格遵照佛陀教诲,通过观心获得根本解

5、脱。认识到佛学是心地法门,是研究心理状态的学问,这是学佛的关键。        佛陀教给我们观心法门,学佛人也的的确确在认真观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观心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较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  误把观缘作观心: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初学佛的人身上。由于刚接触佛教,了解到我们的心散乱,因而认为培养专注力就是观心,所以就把心专注于所缘境上。这其实是观事,是观景,而不是观心。观心是向内观,而不是向外看。        2  将心灭心:这些人通过对经典的初步学习,知道我们的痛苦是妄心、是念头用事的结果,但因为对理论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认为只要灭掉念头就可以得到解脱了

6、,又因为用心过猛过死,把思想压得死死的,往往也能达到不起念头的无思维状态。这种现象在学佛的居士中非常常见。比如他们常说:要做活死人。好像对任何事不思不想就是修行。《六祖坛经》里面的卧轮禅师就是一个例子,他说“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就是鲜明的写照。        以上两种情况正好可以做一个比较。第一种情况因为过分专注于所缘,用心过死,会出现大师们说的那种“死水不藏龙”的境界,那是一种清明的境界,如果没有外缘破坏这种清明,往往无法开悟。第二种则恰恰相反,由于心无所缘,灰心灭智,结果往往堕入细昏沉,死后入畜生道或成为人间傻子。从表象上来看,第一种情况下,修行者下座后精力充沛,目光如炬但不灵活

7、,行住坐卧都心在所缘,对其他事情心不在焉。第二种情况下,修行者下座后身体沉困,昏昏欲睡,目光呆滞,注意力不集中,神情漠然,对任何事情都很淡漠。这种人在今天的学佛人中非常多见,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终日傻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效率不高,甚至有答非所问的现象。这种人容易内向自卑,学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逃避。      3    将心求心:这种人学佛已经有一定基础,知道应该断念头,同时也踏踏实实在实修实证,但在断念头的时候总希望不要起念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