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规律与范畴

美的规律与范畴

ID:38596545

大小:2.72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6-15

美的规律与范畴_第1页
美的规律与范畴_第2页
美的规律与范畴_第3页
美的规律与范畴_第4页
美的规律与范畴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的规律与范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美的规律与范畴美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形式美的特点形式美的构成声音美视觉的形式美1、色彩要素2、形状要素3、声音要素形式美的规律1、单纯单一律2、对称均横律3、对比调和律4、比例节奏律黄金分割5、多样统一律美学史上一般把美采取两种原则区分。一是从性质、范围上把美分为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和艺术美两大类;一是从状态、面貌特征和真善美关系上把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悲剧和喜剧等。美的范畴 优美壮美崇高悲剧喜剧一、优

2、美优美是狭义的美。优美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中国古代所谓“冲淡”、“秀巧”、“秀婉”就是指优美,也就是“阴柔之美”。中外美学家、文论家对优美特征的论述。从实质上看,优美是一种真与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因此,优美就是一种和谐美,它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也是和谐的,适情顺性的,直接轻松愉快的,并且具有持久性,令人回味。自然美中的春风微雨、初日晚霞、小溪曲涧、荷塘月色;艺术美中的抒情诗文、维纳

3、斯雕像、小夜曲、舞蹈《春江花月夜》;人物中的林黛玉之类,均属于优美的范畴。二、崇高比起优美,崇高显得较复杂,也较难把握。崇高是近代才被引入美学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的。1.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和认识古罗马的朗吉弩斯首先提出崇高美的概念,但主要是从修饰学上讲。博克第一个把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他认为崇高是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对象,由巨大的体积、晦暗、无限等感性形式构成。他认为崇高事物具有体积巨大、凹凸不平、奔放不羁、常以直线条出现、阴暗朦胧、坚实笨重、以痛感为基础等特点。其观点是唯物的,但又是机械的康德认为崇高的本质特征是绝对大、无形式,

4、粗野的自然就是崇高。有两种崇高形态:一是数量的崇高,一是力量的崇高。他认为崇高不在物本身,而在人自身的精神之中,是人的心理能力对对象的战胜,是理想恐怖感的克服,而理性是天赋的,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黑格尔认为崇高来自绝对实体,是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协调,理念内容压倒外在形式引起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是客观存在的巨大事物本身的属性,一事物之所以是崇高,在于远远超过拿来与之相比较的一切对象。他同时认为可怕的事物常常是崇高,丑、恶如果可怕,就是崇高。2.我们对崇高的理解上述各种崇高学说的缺陷是,多从大自然方面谈崇高,忽视了社会崇高;

5、把崇高与恐怖、丑恶混为一谈。我们认为,崇高包括自然的崇高、社会的崇高和艺术的崇高(1)自然的崇高即自然崇高。其感性特点是巨大、粗硬、刚直、晦涩、浑浊、动荡等。偏于形式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偏于真,真与善在剧烈的冲突中趋向统一。与优美比较,自然崇高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和谐的美。它引起的心理反应不是直接的轻松愉快,而是动荡不安的心灵冲突中趋向平静,由推拒转向吸引、从不自由到自由。壶口瀑布华山自然的崇高作为一种美出现,同样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自然崇高可以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但两者常常互相兼而有之。(2)社会的崇高即社会事物的崇

6、高。凡是体现着真与善高度统一的内容的,对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强烈震撼人们心灵的社会事物,就是社会崇高。社会崇高偏于内容,偏于善,善在斗争中掌握了真而达到真美善的统一,才能构成社会崇高。社会崇高总是和艰巨、坚强的社会斗争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也必然和人的伟大、人的品德的高尚和智慧的卓超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崇高的社会斗争事件、社会事业中必然涌现崇高人物,这种人物以其真善高度统一的品质而为人们所崇敬。崇高人物就是伟大人物。社会崇高不能与令人恐怖的特性联系起来。社会崇高只属于进步阶级、进步人物及其活动。(3)艺

7、术的崇高即崇高艺术。一般说,悲剧艺术是崇高的集中反映。关于悲剧,将在后面论述。埃斯库罗斯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三、壮美壮美是介于优美和崇高之间的一种美。也即“雄浑”的美,阳刚之美。它是以相对有力、巨大的优势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通常给人以雄伟、辽阔、豪放、挺拔等感受。它比起优美来说已开始出现冲突、动荡,但不像崇高那样严重的冲突和动荡不安,它总体上还是和谐,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尚未给人以威压感。总之,壮美不是优美,也不是崇高。壮美进一步演变就会走向崇高,可以看作优美到崇高的过渡阶段的美。四、悲剧1.悲剧性和悲剧的实质美学上讲

8、的悲剧和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指现实生活中任何不幸和死亡,它虽然“悲”,但不一定构成美学上讲的“悲剧性”。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悲剧”只有在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原因的时候,只有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悲剧性因素”。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