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ID:38598291

大小:199.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6-15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_第1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_第2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_第3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_第4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了专门的决定,素质教育成为第三次全教会的主题。面对21世纪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人能否称之为“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决定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的

2、世界性的成功,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里,需要全新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全国十多亿人的素质问题,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一到人均却都排在世界倒数几位。但有很多国家资源不多,甚至很贫乏,却很发达,如日本、瑞士、瑞典、新加坡。资金可以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发明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人口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学校教育

3、,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各方面发展,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人的素质就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内在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品质,是人在生长、学习、实践过程中把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而成的,是机体化、机能化、心灵化的东西,而不是人的资历、学历、

4、地位、身份之类的外在属性。二是主体性,即素质是在人认识、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属性表现出来和产生作用的品质,主体性是素质最本质的特征。三是基本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主体性活动发生作用的品质中最主要、最具有迁移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四是稳定性,即素质是以较为固定的思想倾向、智能特征、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而能够在人的活动中持久地发生作用的品质,而不是那些偶发的、变化不定的思想、行为特征。从素质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层次来看,一个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

5、、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生理素质包括形态素质、机能素质、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识素质、情意素质和个性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基于上述理由,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等七种素质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这些素质应该有其特定的内容。身体素质包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活动爱好、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等。这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虽然现代

6、社会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减轻了人们体力劳动的负担,但无论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而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现在的任务是,一方面要纠正教育工作中只重智育而轻视体育的偏向,另一方面要纠正体育教学中只重运动技能训练而轻视体质培养的偏向,使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得到发展。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这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

7、,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对于生活在社会转型的年代而且大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尤显得格外重要。现在的问题是要坚持克服那种轻视甚至忽视心理素质培育的倾向,改变那种把心育“挂靠”在德育上的做法,纠正那种混淆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疏导的现象,确立心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心育体系,真正按

8、照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的发展。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上,最重要的是要纠正那种只重视知识而轻视智能、轻视实践、轻视学法、轻视创造的偏向。要使每个教师都明确: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书呆子,而是要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