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

ID:38617863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6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5》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组,本课内容是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这几条言语通俗易懂,给人的启示也很深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对五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中国的汉字擅长意象思维,每一个文字就好像一幅图画,一处风景,构造独特而意涵丰韵。因此本节课我主张把汉字当作一种意象来把握,在意象中学习汉字,通过识字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本课的识字教学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通过一年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

2、、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初步体会谚语的含义。过程与方法:运用学习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借助意象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和识记生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实验用的一把筷子。【教学过程】(一)借助“多”字,学习谚语。1.引出“多”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猜一猜是什么字。4再猜猜古人为什么用这个符号表示“多”呢?古人把汉

3、字造好以后,在使用中又不断地修改完善。播放“多”的字形演变课件。揭题,板书。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自由读这五条谚语,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学生勾画生字,朗读课文。)同桌换着读,指名读,师生共评。出示容易读错的字“搓”,搓搓小手做动作,出示“搓绳”读词做动作。出示“谋”、“柴”提醒大家注意。生读。生齐读全文。(二)借助图画,理解涵义。1.图意结合,识字写字。(1)这几条谚语都说到一个“多”字。是哪句?大屏幕出示图片: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柴多,火焰就燃烧得更旺,这就是——(齐读):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2)大屏幕出示图片:树多成林不

4、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这就是——树多成林不怕风。将线搓成绳子,就能够挑很重的东西,这就是——(线多搓绳挑千斤。)(3)出示“挑千斤”在这里怎么读?生齐读“挑(tiāo)千斤。”“挑”和“斤”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写的生字,说说你想怎么记这两个字?出示与“挑”字相近的字。看来掌握了识字方法就能记住很多字。这个“斤”字,在甲骨文中是这样写的:“”。像什么?古时候“斤”就是砍木头的意思,后来才变成表示重量的单位。(4)教师示范书写,生书写。2.体验实践,识字写字。(1)第二条、第四条谚语说到四“多”。这其实告诉我们人多——4计谋广。人多——力量大。其余三条谚语就与“多”没有关系吗?出示

5、: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里说的是什么多?哪个地方表示筷子“多”?(2)“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真是这样吗?(生折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实验证明,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3)“根”、“容易折”四个字怎么记呢?(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识记)课件出示“折”字的演变过程。学生自己在田字格中描红写这四个字。(4)虽然没有“多”字,但也与“多”有关。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出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图片。这里讲的是什么“多”?师范写“独”字,生书写。出示“满”字,这个字很复杂。怎么记住它?写一写,记一记。3.揭示谚语涵义。五条谚语,我们读了四

6、条,都与“多”有关,知道了人多计谋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还需要什么呢?齐读第一条谚语——生:人心齐,泰山移。你们读懂了吗?(三)深入巩固,智慧延伸。1.识记生字。生字在句子中,大家都会认了,老师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识字、组词。2.听写生字。会认,不一定会写,下面我们来听写8个生字。3.背诵谚语。生自由背诵后,抽背,学生都能背诵。4.智慧延伸。4这五条谚语说明人多团结力量就大,教育我们要团结合作。像这样的谚语还很多?小朋友们,还知道有哪些谚语吗?小朋友下课后,可以用大家说的这些办法去搜集谚语。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