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巫婆”再现时

当“巫婆”再现时

ID:38630835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6

当“巫婆”再现时_第1页
当“巫婆”再现时_第2页
当“巫婆”再现时_第3页
资源描述:

《当“巫婆”再现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6年获得江干区教育案例二等奖利用幼儿“泛灵”心理进行教育——当“巫婆”再现时主题内涵: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案例中教师运用幼儿“泛灵”心理开展教育活动,从开始的现象到后来对事物本质的引导,更能体现必须“尊重幼儿”!案例背景:为迎接“六一”儿童节,袁老师精心地为小班的小不点儿们编排了童话剧:“七个小矮人”。通过排练之前的熟悉准备工作——看“七个小矮人”的童话剧、听妈妈讲“七个小矮人

2、”的故事,以及亲子游戏“七个小矮人”等等的活动,孩子们对童话剧“七个小矮人”有了一定的认识,都知道“巫婆”不好。排练时积极性也非常高、角色扮演十分地到位,将小矮人的天真可爱、公主的漂亮大方、巫婆的小心眼富有心计等等的鲜明性格塑造得形象又生动,大家都沉浸在各自的角色中……案例描述:又一次的排演开始了,各角色的扮演还是老师先前根据每位孩子的能力指定的,各自的神情是既兴奋又不乏严肃,只有扮演“巫婆”的敏敏似乎不太开心。轮到“巫婆”上场了,只见敏敏磨磨蹭蹭迟迟不见有什么动静。老师催了好几次,最后她索性“哇——”地一声哭了,别的孩子还一

3、个劲地说她不好,这样敏敏哭得更伤心了。事后老师了解缘由:自从敏敏扮演了“巫婆”这一角色后,有小朋友说她是“巫婆”是“坏蛋”。为此老师重新请孩子们观看“七个小矮人”的录象,着重引导他们观察剧中的“巫婆”,再请孩子们模仿“巫婆”,告诉大家这样只是表演,是在演戏,你演了“巫婆”并不是真的会变成“巫婆”变成“坏蛋”;接着又启发孩子:“巫婆”知道公主是世界上最漂亮美丽的女孩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她做了什么动作?说了什么话?孩子们模仿表演的积极性更高了。老师还将他们的表演摄了像,便于自己的观察,表演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次“巫

4、婆”的出场更自信了。分析:在表演游戏中,孩子常常将一些童话故事、寓言等的外物“灵化”,即把童话故事、寓言中的角色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也就总喜欢扮演一些熟悉的、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角色,而排斥那些“坏蛋”角色。常常带着“因为我喜欢这个角色,所以我爱演”“因为我不喜欢这个角色,所以我不想演”的想法。在童话剧“七个小矮人”的排演过程中,孩子们将剧中的“巫婆”灵化了,认为“巫婆”是“坏蛋”,所以扮演“巫婆”的同伴敏敏也是“坏蛋”是不好的。把在剧中的这种特殊的情绪、情感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活动。面对这种因缺少辨别能力

5、而导致的错误行为,又是针对情感需要的,更应选择正确的方法,在不伤害幼儿自尊的前提下进行引导教育。而教师一开始的角色分配,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虽然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但该童话剧他们已熟悉,更何况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对话以及角色的扮演他们已有了体验,就更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来自主选择角色;当老师察觉孩子的表情不寻常时应该是马上询问、了解事出缘由,而不是一个劲地催着要孩子去完成你所给的任务,最后再次让不正确的评价发生、孩子的心理再次受到打击。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我们应更注重幼儿健康心理的教育,培养其自尊、自信、自主

6、、独立性、社会交往能力与创造性等。后来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表演游戏中理解表演的实质,在理解角色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并在自由表达和创造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努力。这些是值得肯定的。思考:一、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还应指导孩子学会人物识辨、物物识辨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幼儿能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理世界物质化”。在他们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幼儿的“泛灵”心理是幼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不同于成人艺术中的“拟人化”。当然“泛灵”心理是一种意识发

7、展不充分的表现,可以利用,但是不应有意识地促成孩子的“人物混淆”。在此“灵化”了的外物是指童话剧“七个小矮人”,引导孩子同情弱小的公主、不做像“巫婆”这样的人是教师的初衷。采用这种教育手段,比起向孩子讲解深刻的道理效果要好得多。用“小矮人”帮孩子树立形象,直观生动地使孩子得到了审美教育,又有利于孩子社会化行为和初步道德感的培养。但因孩子思维力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限制,不可能从本质上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内涵以及事物与人、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只能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出发去认识他人、理解他物,从而造

8、成人、物混淆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运用“灵化”了的外物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还应指导孩子学会人物识辨、物物识辨。后来教师引导的表演实质,促成孩子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能使孩子的意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二、把握作品、避免负迁移,让积极的情绪、情感调节思维活动从迁移结果上看,迁移分为正迁移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