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ID:38675417

大小:318.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7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_第1页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_第2页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_第3页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_第4页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c)07年9月经济与管理脚..2(K17整!!堂蔓竺塑垦型!型丝竺堡竺竺!:!!!:三!些苎●百家点经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罗瑭(南京中医药太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眚内在逻辑。资源枯竭型城市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责滩桔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和经济审J度的创新,

2、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微观主体培育和鼓励鼻焱参与等方面发挥作用。[关键词】和谐社会;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牢固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9—0088—05当前.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而我们的生态环境形势却十分严峻,一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随着人口总量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还会不断上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资源环境问题引

3、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资源枯竭型城市,是中国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它们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中国其它地区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一、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一)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概念最早在1803年,由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提出,他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将教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1842年,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

4、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鲜明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把社会主义视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未来社会在人与人、人与杜会之间,以及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形成和谐关系,首次在人与社会和谐之外提出了入与自然和谐。但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都是局限于前者,社会活动如此,学术研究亦然,人与自然和谐一直没有得到应用的关注”1。然而,200多年来工业化进程,使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都经历了空前巨变。就自然来说,自然的自

5、在平衡被打破,在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指向下,自然不再是人的家园,而是攫取和聚敛财富的物质来源,这导致了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谐,也加剧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恶化。直至今天。我们仍在为这种盘剥自然的行动付出代价。人们开始对此反思.对传统发展观进行反思,并提出要建立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硬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增长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限制。显然,这一转变改变了和谐社会的内核,即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6、而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根基,不仅是在资源的意义上。而且是在家园的意义上,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且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收穰日期】20盯埘趣[作者简介】罗嚣(1982一),女,江西景德镇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管理学。88垡薹萝旨藿2007/9万方数据百家点经罗瑁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桔竭犁城市转型之路源,是人类生命有机体

7、的血脉,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是社会关系和谐的坚实基础%(二)循环经济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人类社会中,联系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最重要的纽带就是经济。因此可以说,和谐社会能否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它不考虑环境因素.一味强调对环境的征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

8、经济过程。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使生态恶化日益严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的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