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的博弈论解读

山寨文化的博弈论解读

ID:38714084

大小:1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8

山寨文化的博弈论解读_第1页
山寨文化的博弈论解读_第2页
山寨文化的博弈论解读_第3页
资源描述:

《山寨文化的博弈论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寨,简单说就是抄袭、模仿、复制经典的各种手段和策略的别名。它起源于经济领域,现在在中国可谓是无所不在。各个领域、各种版本、多种方式的山寨现象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说起山寨的由来,据考证“山寨”一词源于香港。山寨,简单说就是抄袭、模仿、复制经典的各种手段和策略的别名。它起源于经济领域,现在在中国可谓是无所不在。各个领域、各种版本、多种方式的山寨现象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说起山寨的由来,据考证“山寨”一词源于香港。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复苏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之涌现出许多制造轻工产品的家庭式作坊。由于简陋的木屋沿山坡构筑,

2、港人戏称这些作坊为“山寨厂”。那以后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都会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而在粤语中“山寨”一词也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的意思。又由于“山寨厂”生产的“山寨货”多为仿制和假冒产品,故“山寨”又引申为“模仿”、“翻版”、“冒牌”的意思。     从其起源和其早期发展来看,“山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不过随着“山寨”一词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山寨”的含义也被泛化了。如今的“山寨”俨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对于一种文化自然应该辨证的分析和看待,完全赞同和肯定一种文化,

3、不是对待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正确逻辑,而是固步自封和盲目的表现;完全否定和批判一种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辩证理解和客观分析,而是机械主义的主观意识在作怪。文化现象自然是糟粕与精华杂糅,睿智与迂腐共生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用睿智的目光去吸取精华,同时纠正迂腐的思维摒弃糟粕的部分。     说了这么多也该切入正题了,写作本文的冲动源于一次灵光乍现,我并不是想为一些低级的山寨行为开脱,只是想把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引起大家的一些共鸣,也希望我的观点能够通过讨论得到大家的斧正。书归正传,既然山寨

4、一词源于经济领域,那么我就在经济领域的范围内,用经济学的思想分析山寨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一些经济学常识的朋友应该知道当代经济学有一们基础理论叫做博弈论,今天我就用博弈论来解读山寨文化。      首先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正参加一个押大小的游戏,游戏最后以谁的筹码多而判定胜负。现在是最后一局,你手里有十个筹码,而你的对手手里有九个。开始下注,你的对手把九个筹码都押了小,你应该怎么办?理智的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局最后的结果无非有两个,开大或者开小。如果开小你的对手就拥有18个筹码,而开大他则一无所有。你要想确

5、保胜利就应该同样押九个筹码在小上,这样如果开大你手里会剩下一个筹码而此时你的对手一无所有,所以你是最后的赢家;如果开小你的对手虽然有18个筹码但是你却拥有19个,你仍然会以一个筹码的优势取胜。同样如果你的对手在最后一局押大,那么你也应该押大,这个博弈的关键是你要让对手先行然后抄袭对手的策略,这是你的优势策略。这个情景虽然简单至极,但他很好的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博弈中,如果一方处于优势,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观望,等待对手行动然后抄袭对手的策略。那么按着这个原理推断我们似乎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个自由意志的市场中,大公司

6、应该保持谨慎不轻易采取行动而等待小公司小团体去创新,然后直接山寨其产品或技术,甚至进而吞并他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情确有发生而且屡试不爽。不过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却是反过来的,是小团体小公司山寨大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而大公司却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为什么会是这样,博弈论出现了问题还是我分析的有问题?别急,让我们做进一步分析。      博弈论属于传统经济学范畴,也就是说它分析问题的前提是假定博弈参与者是绝对理性的。每一个参与者都用同样的方式在分析问题,并且知道对方也是在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分析而且对方也知道我是怎样分析的。这是一个循

7、环,我知道对方知道我知道对方知道我知道……这个循环也构成了博弈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向前展望倒后推理。问题是这样的循环会推出什么样的结果呢,会不会让双方都陷入思维的漩涡呢?让我们分析看看。前面我们分析的是大公司的优势策略,现在小公司的人知道大公司一定会等他们先采取行动然后抄袭他们的行动,所以对于小公司,有两种选择,一是采取创新行动,二是不采取。这两者看上去都不是那么好,怎么办?博弈论告诉我们,如果我方没有优势策略时我们就在对方的角度分析,如果对方有一个优势策略我们相信对方一定会采用,此时同时博弈也就变成了相继出招的博

8、弈,而我方应该针对对方的策略采取行动。既然我们知道采取创新行动正是大公司所希望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对于小公司按兵不动就成了他们应该采取的策略。此时大公司自然也能分析出小公司的心思,不过他们应该还是会坚持自己的优势策略继续等待小公司出招。分析到这儿我们好像真的陷入了僵局,两类经济实体似乎都在观望,谁也不愿采取行动。真的是这样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