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ABS》PPT课件

《吸收ABS》PPT课件

ID:38722676

大小:796.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6-18

《吸收ABS》PPT课件_第1页
《吸收ABS》PPT课件_第2页
《吸收ABS》PPT课件_第3页
《吸收ABS》PPT课件_第4页
《吸收ABS》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吸收ABS》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1蒸馏2吸收3液-液萃取4干燥第2章吸收2.1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2.2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2.3吸收塔的计算2.4吸收系数2.5脱吸及其他条件下的吸收2.6填料塔2.1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什么是吸收?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吸收目的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吸收分类吸收与蒸馏的区别(1)产生两个相的方法不同;(2)温度不同;(3)传质方向不同;(4)吸收仅是间接分离手段。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吸收设备-----塔设备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2.1.1溶解度(对双组分气体)浙江大

2、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说明:(1)不同气体的溶解度差异很大(2)对于稀溶液,有E是物性常数,通常由实验测定。可从有关手册中查得。E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小,不易溶E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地,T,E1.pi--xi关系亨利系数,Pa2.1.2亨利定律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2.pi--ci关系H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大;H随温度变化而变化,T,H,m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小;m随温度、总压变化而变化,T,m,P,m3.xi--yi关系溶解度系数--kmol/Pa.浙江大学本科

3、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2.1.3吸收剂的选择1.溶解度对溶质组分有较大的溶解度2.选择性对溶质组分有良好的选择性,即对其它组分基本不吸收或吸收甚微3.挥发性应不易挥发4.粘性粘度要低5.其它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烧、不发泡、价廉易得,并具有化学稳定性等要求。4.Xi--Yi关系Xi,Yi为摩尔比浓度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相平衡2.2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与热平衡不同之处:▲达到相平衡时,一般两相浓度不相等。▲达到相平衡时,传质过程仍在进行,只不过通过相界面的某一组分的净传质量为零,因此属动态平衡。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

4、七章质量传递基础菲克定律2.2.1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菲克定律的其它表达形式:BA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说明:(1)JA是物质A在Z方向上的分子扩散通量(2)DA,B是物性之一DA,B(气)10-5m2/sDA,B(液)10-9m2/sDA,B(固)<10-10m2/s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对于两组分气体扩散系数的估算,通常用较简单的由福勒(Fuller)等提出的公式(低压,室温)对于很稀的非电解质溶液(溶质A+溶剂B),其扩散系数常用Wilke-Chang公式估算:固体中的扩散系数须靠实验确定。

5、扩散系数的估算: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2.2.2气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1.等分子反向扩散NA、NB分别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A、B的物质量pA1pA2AB12∞∞cA1cA2yA1yA2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上式即为稳态等分子反向的传质速率方程式。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2.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单向扩散JAJBN=NA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漂流因数(均>1)代表总体

6、流动的影响上三式均称为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传质速率方程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思考:混合气中A组分的浓度愈高,漂流因数则愈如何变化?为什么?漂流因数(>1)代表总体流动的影响对照等分子反向扩散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传质方式2.2.5对流传质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对流传质通常指运动流体与界面(固体壁面或流体界面)间由于涡流或脉动作用的涡流扩散与分子扩散两种传质作用的总和,是相际间传质的基础。对流传质方程: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1.双膜理论模型要点:(1)

7、相界面两侧流体的对流传质阻力全部集中在界面两侧的两个停滞膜内,膜内传质方式为稳定的分子扩散。(2)相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即可认为所需的传质推动力为零,或气液两相在相界面处达到平衡。2.2.6吸收过程的机理气膜液膜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2.溶质渗透模型希格比(Higbie)1935年提出,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第七章质量传递基础3.表面更新模型由丹克沃茨(Danckwerts)1951年提出,是溶质渗透模型的修正。认为液体表面是由具有

8、不同暴露时间(年龄)的液体微元构成,表面液体微元的暴露时间由年龄分布函数确定。双膜理论模型kD1溶质渗透模型kD0.5表面更新模型kD0.5浙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