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是毅然还是犹豫?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是毅然还是犹豫?

ID:38726475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8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是毅然还是犹豫?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是毅然还是犹豫?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是毅然还是犹豫?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是毅然还是犹豫?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案例:是毅然还是犹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是毅然还是犹豫? 《詹天佑》是篇老课文了,讲述了清朝末年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文中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这样的:“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一次,我在自己班执教这篇课文时,讲到这句话,我请学生给“毅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有学生说“坚决”,也有说“坚定”,还有说“毫不犹豫”。我都一一板书。这时班长蔡建莲站起来说:“我仔细读了课文,觉得詹天佑在接受任务前他是犹豫过的。”一听这话,同学们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几秒钟之后,马上有人反驳:“不可能,面对困难,面对嘲笑,面对国家安危,他犹

2、豫了,这样的人怎么算得上是一个爱国工程师呢?”绝大多数同学点头称是,只有班长还不依不饶,坚持自己的意见——詹天佑在接受任务前犹豫过。我本想解决“毅然”这个词的词义便作罢,谁料想现在的问题竟直逼中心!说真的,我预设的答案便是“毫不犹豫”。面对困难,面对敌人的阻挠和嘲笑,毫不犹豫接受任务的詹天佑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国工程师,如果他犹豫,他胆怯,这样的懦夫怎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也就没有《詹天佑》这篇课文了。但我知道,强硬的办法是行不通的。班长蔡建莲本来就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接受别人的想法,如果强行灌输

3、我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再加上现在已经是六年级了,如果我这样做,也很有可能让她产生反感。我在迅速地寻找解决的办法。有了!课文中有很多反映詹天佑爱国的句子,随便找出一句来,就能推翻她的观点。我看到又有这么多的同学都不同意她的看法,何不借他们的口去说服他呢?这样参与的面也广了。蔡建莲也会心服口服。我便让学生再读读课文,为各自的观点寻找依据。同学们饶有兴趣地默读着课文,有的还批批划划。一开始,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对班长的提法不屑一顾。渐渐地,我发现有很多同学开始了默默地思考。几分钟过去了。我请同学们汇报自己的观点及依据,发现很多同

4、学的支持点发生了变化。有的说:“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我想詹天佑会犹豫。你想,那里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有葬身谷底的危险。”有的说:“我不同意,个人危险决不是詹天佑犹豫的原因。那里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要修筑铁路是十分困难的,连有着良好教育、有着先进设备的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有人马上接上:“我补充,帝国主义者说清朝政府如果动用本国的工程师,他们就不再过问。我想,他们敢这样要挟,肯定对于华北西北一带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作过估计。”听到这儿,我恍然大悟。同学们的讨论还在继续着:“我觉得在帝国

5、主义的嘲笑面前,詹天佑也犹豫过。嘲笑令詹天佑气愤,更令他有了用事实说话的决心,所以他在修筑铁路时,不断鼓励自己‘一定要把它修好’。但现实条件太差了。”“中国人民的期望,也是詹天佑犹豫的原因。这条铁路被中国工程师寄予了厚望,被当时的清朝政府寄予了厚望,更被全国人民寄予了厚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想詹天佑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他在犹豫之后,又毫不犹豫了。”我看到蔡建莲笑着点了点头。回到办公室,我回忆了课堂上的这一细节,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这篇文章很多老师都上过,我也上过五六遍了,从来没有学生提出过这样

6、的问题。他们至多就是对詹天佑设计的几条线路不理解,经过讲解明白后对立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因为书上说詹天佑爱国,说詹天佑杰出,同学们就认为他爱国,他杰出,绝对不会怀疑他的品质,甚至还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应该就是那样。在孩子们的眼里,邱少云是不怕火烧的,蔺相如是不会出错的,红军战士绝对是英雄的。然而,新课程的普遍实施,使新理念的春风吹进了教室,融化了孩子心灵的坚冰。他们变得能说,乐演,敢问。课堂生成精彩不断。那我们该如何将这份课堂精彩进行到底呢?首先,给生成定“性”。课堂生成可能是有意义的,可能是无意义的;可能是重要的,也

7、可能是不重要的。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我们该摒弃?该简要说明?还是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我想起了小学生选择作文素材:跟中心无关的,不写,跟中心有关但关系不大的略写,跟中心有密切关系的,要写而且要详写。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小学生选择素材的依据是所写文章的中心,而我们判断生成是否该摒弃或该深入研究的依据是文本所反映的中心。比如一老师上《哥白尼》一课,有学生问插图中为什么哥白尼的头发是黑色的?这样的问题没有研究的价值。可能学生会有兴趣,但教师无需引导探究。我在执教《林海》一课时,当讲到“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

8、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好想去那里游泳!”另一个学生马上接上:“那里烧烤肯定很棒!”学生刚刚烧烤回来,意犹未尽。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林海,而且这个问题与文本有密切的关系,值得探究。不过对于突如其来而又游离目标的生成,有时候咱们可以对其进行“物换星移”,使其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执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