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

ID:38741543

大小:104.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6-18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践初探前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要改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催生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在审美教育中,中学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也决定了语文美育的重要地位。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以及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新的语文在选材上突出了人文性,这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语文教学过程。语文美育回应

2、着历史的呼唤走上了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一、语文美育(一)美和美育1.美育的实质和特性在我国,出现美育这个概念是近百年来的事,但是有关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却是古己有之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文学艺术教育,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表明孔子已对美育有较深的理解。后来荀子在《乐论》中也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得无乐。”又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就不但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美育“入”“化”作用的特殊性。在西方,古

3、希腊哲学家也早就有关于美育的精辟见解。柏拉图在《理想国》主张“利用艺术对国家和人生实施有益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也提倡和推崇美育,明确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到了18世纪,“美育”第一次被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古典美学家席勒正式提了出来,在《美育书简》中,他美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理论问题加以探索和研究,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①虽然这是一种唯心观,但他强调美育可以促使人性获得完善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影

4、响。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掀起,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也积极传播了西方的美育思想。蔡元培更是我国近代倡导美育的先驱,不仅在理论上进行全国系统的探讨,而且积极付诸实践。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响亮指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显示了他鲜明的美育思想的民主主义色彩。马克思主义认为美育来自人类社会实践,不仅受到社会生产力及物质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巨大影响。在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人民群众迈向小康生活的坚实步伐,美育已在学校教育中确立了其应有的地位。美育简言之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指的是以审美活动为中介,积

5、极塑造人格的特定教育活动。其实质是颐情养性。所谓“颐情”,即陶养情感,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所谓“养性”,即使包含知、情、意在内的整体心理结构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和合理、有效的整合。美育是一种动态过程,通过审美欣赏或者审美创造,将受教者引入动情状态,经由施受双方美感的往复交流,使受教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受到特定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调控和规范。美育以美育人,实为以情感人,是使人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的过程。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光潜称美育为“情感教育”。②也有的学者总结为:“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即终极目的。”③美育的特征有三:一美育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6、通过自由给予自由”,①是审美的基本法则,它说明在进入审美的欣赏和创造中,决定性的步骤不是说理代替感动,只能是创设情境,诱发审美态度,让受教者主动去感受、鉴赏、创造,体现审美体验的自主性。这样,经过审美,人们才能暂时超脱现实利害关系和现实时空限制状态,才能够对情感作从容体验和沉静回想,体验和评价不同情感的调质和价值意义,从而分清病态与健康,卑俗与高尚,丑与美。二美育具有形象性愉悦性。我们喜欢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奔马,是因为他们画得逼真,把虾和马画活了,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美感;我们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因为这个肖像不仅美貌动人,而且充满了自信的生命力。所以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

7、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所谓愉悦性,是指在审美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愉快、喜悦、舒适的感觉。但这种审美愉悦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脱,具有社会评判价值。三美育的效应是远期效应。美育予人情性的陶养,犹如春风化雨,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美育以培育高尚的人生理想、超越的人生态度,别指望立竿见影,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日积月累,沉潜涵泳,渐而深,微而妙,具有长期性,甚至贯穿人的一生。(二)语文美育的内涵和意义1.语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