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ID:38748371

大小:4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8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_第1页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_第2页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_第3页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_第4页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摘要:司马迁是汉代文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虽然他的文学思想体系不是十分的完备,但是其丰富性和卓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发愤著书说又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报任安书》和《世纪·太史公自序》,着重讨论其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历史传承及其影响、意义以及其局限性。关键词:司马迁发愤著书文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历来备受学者的重视。“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特色之所在。了解其发愤著书说,对我们了解司马迁整个文学思想是十分有意义的。同时,由于时代的原因,司马迁的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也使我们对整个古代文论的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

2、识。一、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短话:“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縲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37页《报任安书》中也有一段与此十分相近的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大

3、抵可知“发愤著书”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运行模式。“发愤著书”是作者遭遇缧绁、身毁不用之时,经过“深惟”之后所作出的冷静的决断,它促使司马迁以前所未有的毅力去完成艰巨辉煌的时代使命,同时也是先父遗命。可以说它是司马迁在自己实际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古代伟大作家的生活与创作进行分析和总结而提出来的。其含义实是人生受困后的发奋振作,是在身心挫辱之下,情感与理智交变之后的一种升华方式,是士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其自我价值。发愤著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著书泄愤”和“著书言道”。“著书泄愤”强调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是干预现实、批评现实,提出“愤”在情感方面的作用。“著书言道”强调“《礼》以节人,《乐》

4、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之正,莫迁于《春秋》”《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36页。所以,在司马迁看来,文是为道服务的,自然对“文”的实际功能就十分的重视。他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上,进一步阐释了“文以言道”的社会原因,那就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只好借著书来阐明自己的“道”,寄托自己的“思”。“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的。在“发愤著书说”中,这两方面的内容,又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也就是“不得通其道”,作家才会感到“气有所郁结”,而这种郁结着的悲愤必

5、将转化为巨大的动力,推动作家去著书,通过著书,作家把满腔的悲愤直接转化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经过“舒其愤”的过程,最后达到“遂其志”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发愤著书”的起始原因是“不得通其道”,最终结果是达到“通其道”、“遂其志”的目的。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又贯穿着作者悲愤感情的渲泄。所以“泄愤”既是著书的动力,又是“言道”的手段。二、发愤著书说理论的历史传承和影响《论语·阳货》中这样说到:“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怨是就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而言的。屈原认为“发愤以抒情”,也就是他所言之志并不是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从发愤以抒情表现出

6、来。《淮南子》的“愤于中而形于外”,这主要是强调由内而外的创作过程。司马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的理论。东汉桓谭认为“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采不发。……扬雄不贫,则不能作《玄》《言》。”这就是对“发愤著书”理论的直接继承。南朝刘勰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蓄愤”说,他在《文心雕龙·情采》篇说道:“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所谓“蓄愤”说,也就是“志思蓄愤”,“以讽其上”。刘勰的“蓄愤”说在情与文的关系方面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它认为文采来源于作家心

7、中郁积的怨愤,“蓄愤”才能“为情而造文”,写出好作品。到了韩愈,则进一步将此观点发展成“不平则鸣说”。韩愈一方面主张“文以载道”,提出“学所以为道,文听以为理”;一方面又提倡“穷苦之言”,认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两方面实际上正是“发愤著书说”中“著书言道”和“著书泄愤”两方面内容的发挥。并且,韩愈还进一步认识到这两方面内容的内在联系,在《送孟东野序》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