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治疗性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

成长与治疗性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

ID:38785739

大小:29.5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19

成长与治疗性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_第1页
成长与治疗性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_第2页
成长与治疗性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_第3页
成长与治疗性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_第4页
成长与治疗性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长与治疗性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欧文·亚隆模式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鲁小华樊富珉摘要:自古以来,“替罪羊”便是经常出现的角色,家庭,团体,组织结构,和社会中都会遇到,成为替罪羊的个体替其所在的家庭、团体或社会承载了恶的源头,遭受了强烈的折磨和痛苦,而相关团体通过制造“替罪羊”回避了自己应面对的责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了解“替罪羊”现象的产生机制,从而帮助团体领导者清楚如何应对“替罪羊”现象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团体的“微型社会”理论和团体整体观的观点,对欧文·亚隆模式团体中的替罪羊现象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团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团体

2、就是一个生命体,团体中的个体是团体这个生命体应对自身无法识别或无法接纳的自体客体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团体领导者对替罪羊现象的干预。关键词:欧文·亚隆模式团体,分裂,投射性认同,团体整体观替罪羊一、问题提出生活里,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先生受了气,回家冲妻子发火,妻子冲孩子发火,俗称“出气筒”,也称“替罪羊”。在团队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某个人会成为众矢之的,仿佛一切的过错都在这个人身上,团体其他成员会齐心协力将这个人驱逐出去,以为这个人离开,整个团队就会和谐,被驱逐出去的那个人也被称之为“替罪羊”。历史上,成为替罪羊的可以是

3、客体、动物或人,人们把恶性力量放置在这些工具上面,然后殴打、焚烧、埋葬或驱赶的方法,使这些工具载着痛苦、罪恶或邪恶离开(Kahn,1980),在圣经里,在犹太教中都有提及。。替罪羊现象在公众(村庄、民族、工业组织或者治疗团体等)经常出现,引起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好奇与疑问,诸如替罪羊是如何产生的,公众如何选择了一个人成为替罪羊,这个过程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成为替罪羊的个体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参与了共谋,而使得自己成为替罪羊,这个过程是意识层面的还是潜意识层面的,在一个团体中如何对替罪羊现象做工作等问题。本文尝试通过欧文·亚龙模式的团体中出现

4、的替罪羊现象,通过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微型社会理论和团体整体观来解释替罪羊现象的出现,并介绍领导者对这种现象的临床干预。一、核心概念欧文·亚隆模式团体本文所指欧文·亚隆模式团体是一种人际团体,指的是由治疗师对一群人(通常是6-12人)进行的心理治疗,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认为人类的困扰都与人际有关,因此解决困扰的最好办法是在人际情景中再现困扰并修通,在这种团体内,治疗师通过关注团体中的人际互动,通过团体凝聚力、人际学习、行为模仿、矫正性情感体验等11个疗效因子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人际模式并尝试改变(欧文·亚隆,2005)。替罪羊

5、替罪羊在古代犹太教祭礼里指的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羊的个体特征是弱,防御机制是内射,有点逆来顺受的特点;罪指的是无法接受的,可带来惩罚的不好的事物,可引起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的负性情绪;替是一个过程,是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的一个被转移的过程。所以“替罪羊”的过程就是“罪”通过“替”的过程转到“羊”的身上。Frazer(1922)对家庭、心理治疗团体、过程团体或学习团体中的替罪羊现象进行了跨文化的观察,他认为替罪羊角色通常会被放置在一些被社会逐出的事物上。如家庭中情绪紊乱的孩子是家庭动力中替罪羊过程的受害者(Vogel&Bell,1964),

6、团体中最焦虑且依赖的成员(Dunhy,1964)是团体中替罪羊过程的受害者。社会建构论(Gergen,1985,1991)的观点认为,替罪羊是拥有一套自己的与团体认同和反认同的特定现实的团体成员们所创造出来的。该观点认为团体是一个社会建构(socialconstruct),团体中的每个个体有自我和团体自我,团体作为整体又有其自身的道德序列(moralorderofthegroup)。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是造成替罪羊现象的基础。本文的替罪羊的概念采用Rosen(2001)所指出的,他认为替罪羊指的是团体中的某个人,承载了其他成员分裂出的不好的

7、部分,其他成员会认为这个人可以接受并且承载他们所有的坏,然后,替罪羊就被驱赶出团体(或是在幻想中),并且带走所有的坏和难以处理的材料,似乎这样团体就可以处于和谐,快乐的状态中。一、“替罪羊”产生的心理机制1、理论框架1)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作为个体心理学的模型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人类人格的理论,是从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得来的(客体关系入门),梅兰妮·克莱因是客体关系之母,客体关系理论关注个体内化的他人(客体)的图像,通过关注这些图像,来理解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功能。其基本的观点是个体成年后的关系是个体早年内心关系的投影。认

8、为人类行为是被与关系有关之物推动着,而且说明了人类精神本质上基本是关系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p23)分裂和投射性认同是客体关系理论中两种防御机制,在团体。分裂是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是个体用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