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

ID:38797396

大小:26.0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19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_第1页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_第2页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_第3页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_第4页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商子贡骆承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历代当权者奉为治国安邦的良策。实际上孔子思想是社会上的领导学。他从政治国的重点是政治制度与对百姓教化方面,但在经济管理上也有一些论述,为后儒商的基本思想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初,几家电台、电视台对我采访,说孔子及儒家不重视经济、不改革开放,要我批判一番,我说“正好相反。孔子有着很好的经济思想,孔子也重视改革、开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经济思想,在当时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时至今日,世界进步,科技发展,在新形势下,其经济思想是否有积极意义?回答也是肯定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

2、方面。其一,强调经济基础,重视生产发展。经济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经济的首要内容是社会生产。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生产是否重视,是一个人经济思想的基点。孔子从来不是空谈家,他主张积极入世,认真务实,从来重视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春秋时期提高得特别快,当政者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贪欲,不惜从劳动者身上一再榨取油水,只顾自己得利,不问生产如何,更不顾广大劳动者的死活。孔子却主张节约用度,爱护民力,在农忙时不得随意拉劳动者干活(“使民以时”)。他倡导“仁”的思想,更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爱护。他把别人和自己一样看待。弟子樊

3、迟向他问“仁”时,他直接回答“爱人”。就是爱护别人。例如当时社会上流行奴隶殉葬,孔子坚决反对。孔子主张减轻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抑制奢侈,减少浪费,也是有利于生产的措施。孔子早年到齐国,回答齐景公治国之术为“政在节财”,控诉“苛政猛于虎”,反对季孙氏聚敛等等,都体现出这一精神。孔子重视经济基础的又一著名事例,就是他“庶—富—教”三部曲。当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初到卫国时,与弟子冉求的一番对话,提出人多了应让他们富起来,富起来以后再对他们进行教育。他认为人是进行生产的重要因素,不仅意味着消费,更意味着生产。有了人的劳动,就能生产出社会上的一切财富来,对人进行教育,

4、这样上层建筑的内容,正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又一次,弟子子贡向孔子问如何从政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段话旨在说明当权者应该取信于民,但他却把“食”放到“兵”之上,即把经济实力放到武装力量之上,又是很高明的见解。其后继者又发展为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的理论,这些见解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尤为重要。其二,关心技术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孔子谈到古代文化时,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他认为商朝继承夏朝而来,但却有所发展。周朝继承商朝而来,也有所发展。日后千百年发展中的事,也是可以知道的。

5、这是一种发展的观点,社会前进的观点。“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明确地体现出孔子面对着滔滔的流水,发出对它们昼夜不停、不断前进的慨叹。这种肯定社会进步的观点,自然也会承认社会生产不断进步、提高。当孔子谈到一些理想的器物时,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承认各个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批评一些古人说:“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羿、奡这样善于射箭和驾船的英雄们,凭着自己高超的本领与人作战,结果不得好死。“禹稷躬耕而有天下。”禹、稷自己带头,勤劳耕作,却能够得到天下。可见孔子对社会生产和领导、带动、进行社会生产者的重视。儒家

6、宗师孔子本人重视实践,他说自己“少也贱,而多能鄙事”,他早年没有做官(古时做官为贵,不做官为贱),所以干了一些贵族们不愿干的生产劳动之类的事。“吾不试,故艺”,自己因为没做官,所以学到许多技艺。别人称赞他“博学多能”。是说他会很多技艺。这些技艺包括“六艺’’等许多实践的本领。孔子学习“六艺”,就是为了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要使生产不断提高,就应不停地提高技术。孔子主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是说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只有人人做好本职工作,社会才能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主张,是说:一个工匠要想干好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具备得心

7、应手的工具。“善”和“利”都是相对发展的意思。孔子又说“有国有家者,尚技而贱末”,真正会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崇尚技艺,在军备、武力方面不必过分看重,这也是肯定生产与重视生产技术的表现。其三,义利结合,重大义,轻小利。有人说孔子重义轻利,达到不讲利的程度,往往举出“子罕言利”为证。其实不然。孔子少言利,多言义。他重的是大义大利,轻的是违反仁义道德标准的小利。在他的治国主张中,要求国君、大臣们讲礼、讲忠、讲大利、一切服从国家利益,而不要拘泥于私利、小利。如有人责备春秋初年的管仲,说他早年兵败后,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主人死去,反而事当年的政敌齐桓公,是不仁不义之举。

8、孔子却不这么看。他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变得富强,成就了一代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