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ID:38860401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0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_第1页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_第2页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_第3页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_第4页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宋洪远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该文是作者在2007年CARD、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探索自1949年以来,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党和政府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早在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他在1961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要有步骤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

2、电气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近30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会议文件不仅拓展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和措施。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上海和浙江考察工作时提出:沿海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发达农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都对现

3、代农业建设做出了部署和安排。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二、当前

4、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中国农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功能的拓展和深化,表明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发展的角度看,新阶段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有如下3个方面。1.资源约束。中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据估算,今后20~30年,仅住房和工业建设用地就需要8000万亩左右。人增地减,解决吃饭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水资源匮

5、乏状况更加严峻,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8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占有的水资源不到20%,不少地方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干旱和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2.市场约束。过去中国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不存在市场约束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食品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并且从“吃饱”转变为“吃好”。2005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6.7%,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

6、到了45.5%。同时,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已显现出来,而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潜力还难以发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加大,2005年大豆进口量2659万吨,已超过国内生产量;棉花进口257万吨,已占到国内需求量的40%。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多年来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连年逆差。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预示着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3.体制约束。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的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未消除,生产要

7、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存在许多体制障碍。以前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主要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现在农村对城镇化的贡献则主要来自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资金的外流。据有关部门测算,1987~2002年,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就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净价差收益14200亿元以上。由于给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仅此一项2002年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就达52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大于贷款11378亿元。虽然这些数字在测算方法上不一定科学、测算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民对国家工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