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溷凝土受弯计算》PPT课件

《溷凝土受弯计算》PPT课件

ID:38950827

大小:531.5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6-22

《溷凝土受弯计算》PPT课件_第1页
《溷凝土受弯计算》PPT课件_第2页
《溷凝土受弯计算》PPT课件_第3页
《溷凝土受弯计算》PPT课件_第4页
《溷凝土受弯计算》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溷凝土受弯计算》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同时受到弯矩M和剪力V共同作用,而N可以忽略的构件。pplllMplVp图4-1概述及梁板一般构造§4.1受弯构件的破坏情况在弯矩作用下发生正截面受弯破坏;在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发生斜截面受剪或受弯破坏。图4-3本章要求掌握:单筋矩形截面、双筋矩形截面、单筋T形截面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图4-2受弯构件截面类型矩形T形工形矩形板空心板槽形板叠合梁十字形◆结构中常用的梁、板是典型的受弯构件◆梁的截面形式常见的有矩形、T形、工形、箱形、Γ形、Π形◆现浇单向板为

2、矩形截面,高度h取板厚,宽度b取单位宽度(b=1000mm)◆预制板常见的有空心板、槽型板等◆考虑到施工方便和结构整体性要求,工程中也有采用预制和现浇结合的方法,形成叠合梁和叠合板截面尺寸梁的高度h通常可由跨度l0决定简支梁的高跨比h/l0一般为1/8~1/12梁的高宽比h/b一般为2~3.5现浇的矩形梁梁宽及T形梁梁肋宽b常取为100,120、150、180、200、220、250,300mm,300mm以上者以50mm为模数递增。梁高h常取为250、300、350、400、…800mm,以50mm递

3、增;800mm以上则可以100mm递增。混凝土保护层作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钢筋外边缘算起)见附表5-4,不应小于钢筋直径,同时也不宜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25倍。梁内钢筋的直径和净距纵向钢筋的直径通常可选用12~25mm的钢筋梁内下部纵向钢筋3-4根,其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上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1.5d,同时均不小于25mm及不小于最大骨料粒径的1.5倍。钢筋排成两排或两排以上时,应避免上下排钢筋互相错位。板内钢筋的直径和间距一般厚度的板,其受力钢筋直径常用6、8、10、12mm

4、板中受力钢筋的最大间距可取为:板厚h≤150mm时:200mm150mm

5、力。虽然受拉区混凝土在开裂以前有一定的塑性变形,但整个截面的受力基本接近线弹性,荷载-挠度曲线或弯矩-曲率曲线基本接近直线。截面抗弯刚度较大,挠度和截面曲率很小,钢筋的应力也很小,且都与弯矩近似成正比。◆当受拉边缘的拉应变达到混凝土极限拉应变时(et=etu),为截面即将开裂的临界状态(Ⅰa状态),此时的弯矩值称为开裂弯矩Mcrcrackingmoment带裂缝工作阶段(Ⅱ阶段)◆在开裂瞬间,开裂截面受拉区混凝土退出工作,其开裂前承担的拉力将转移给钢筋承担,导致钢筋应力有一突然增加(应力重分布),这使中

6、和轴比开裂前有较大上移。带裂缝工作阶段(Ⅱ阶段)◆随着荷载增加,受拉区不断出现一些裂缝,拉区混凝土逐步退出工作,截面抗弯刚度降低,荷载-挠度曲线或弯矩-曲率曲线有明显的转折。◆虽然受拉区有许多裂缝,但如果纵向应变的量测标距有足够的长度(跨过几条裂缝),则平均应变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近似直线。(平截面假定)带裂缝工作阶段(Ⅱ阶段)◆荷载继续增加,钢筋拉应力、挠度变形不断增大,裂缝宽度也不断开展,但中和轴位置没有显著变化。◆由于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不断增大,其弹塑性特性表现得越来越显著,受压区应力图形逐渐呈曲线分

7、布。带裂缝工作阶段(Ⅱ阶段)◆荷载继续增加,钢筋拉应力、挠度变形不断增大,裂缝宽度也不断开展,但中和轴位置没有显著变化。◆由于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不断增大,其弹塑性特性表现得越来越显著,受压区应力图形逐渐呈曲线分布。◆当钢筋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梁的受力性能将发生质的变化。此时的受力状态记为Ⅱa状态,弯矩记为My,称为屈服弯矩(yieldingmoment)。◆此后,梁的受力将进入屈服阶段(Ⅲ阶段),挠度、截面曲率、钢筋应变及中和轴位置曲线均出现明显的转折。屈服阶段(Ⅲ阶段)◆对于配筋合适的梁,钢筋应力达到

8、屈服时,受压区混凝土一般尚未压坏。◆在该阶段,钢筋应力保持为屈服强度fy不变,即钢筋的总拉力T保持定值,但钢筋应变es则急剧增大,裂缝显著开展,◆中和轴迅速上移,受压区高度xn有较大减少。屈服阶段(Ⅲ阶段)◆由于受压区混凝土的总压力C与钢筋的总拉力T应保持平衡,即T=C,受压区高度xn的减少将使得混凝土压应力和压应变迅速增大,混凝土受压的塑性特征表现的更为充分。◆同时,受压区高度xn的减少使得钢筋拉力T与混凝土压力C之间的力臂有所增大,截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