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教案

《萧萧》教案

ID:38988929

大小:43.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3

《萧萧》教案_第1页
《萧萧》教案_第2页
《萧萧》教案_第3页
《萧萧》教案_第4页
《萧萧》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萧萧》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萧萧沈从文一、作者介绍:沈从文,苗族人,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军旅家庭。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懋琳、璇若、若琳、甲辰、炯之、上官碧等。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古文物专家。沈的家庭是凤凰名流。祖父沈宏富,是曾国藩湘军部署,满清时曾任提督、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这使他家长期存在“再出一个将军”的梦。父亲沈宗嗣,曾作过裨将、上校军医官。母亲黄英,出自当地开明的文化名流世家。这一切使他具有一个优裕开明自由的成长环境。他从小进入私塾学习,1917年,他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境败落而加入湘西土著部队,随后六年随军移防,由预备兵到上士司书,辗转流徙,足迹遍及川、湘、黔、鄂

2、交界地带及沅水流城,他体验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等,湘西沅水流域的风俗人情、山川景物给他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他饱览世事沧桑,杀戳和死亡,使他厌倦了政治。此间他继续学习传统文化,接触五四新思想。1922年,他告别湘西和沅水,到北京,去追寻文学之梦。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报考大学失败,他边做小职员,边旁听于北大,自学于京师图书馆,在公寓中伏案写作,经郁达夫、林宰平、徐志摩及胡也频等人的鼓励和帮助,自192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此后,其作品大量见诸于《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及《小说月报》等报刊上。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始了文学之旅。1928年,他南下上

3、海,与胡也频、丁玲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尔后,他受胡适、杨振声等聘请,以一个小学毕业的作家身份,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在中国公学时认识了苏州名门淑女张兆和。1931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教授“小说习作”课,云天海水使之心境虚廓,眼目明爽,因之写成《月下小景》、《从文自传》等书,艺术臻于成熟。1933年由青岛去北平,9月与张兆和在北平成婚,任教于北京大学,同时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培养了大批年轻作家。此间并写成《边城》,成为“京派”小说的柱石。1937年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南下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同时发表长篇小说《长河》,中篇《看虹摘星录》。1946年

4、,抗战胜利后北上北平,任教于北京大学。并同时担任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平明日报》、《大公报》四家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由于他在40年代受到左翼代表人物的攻击,他被文艺界批判。解放后他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工作,他基本上中断了创作,潜心中国历史文物研究,渐渐淡出文坛。50年代他早年作品的纸型甚至被销毁,其作品价值未被肯定。1978年,他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0年应邀赴美访问,受到美国文化学术界热烈欢迎。随后,首先从国外开始对他的评价日趋于高。1988年5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是难得的“文体家”,其作品在思想内涵上,开创了既有别于“国民性批判”又不同于阶级斗争

5、学说的独特的乡村生活的观照点。在艺术上他创作了诗化小说(或小说的诗化)他一生著述甚丰,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另有历史文物研究成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此为周总理亲自委托研究的课题,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成为我国领导人出访时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的礼品。沈从文著作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十二卷本《沈从文文集》,此外,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选集》《沈从文选集》等多种选本。(关于“京”派,是相对于“海”派而言的。“京”派和“海”派,分别指上世纪30年

6、代活跃于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作家群体和活跃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因为这所谓的两派,无结社,无明确的纲领。但学术界多数还是勉强视之为流派。“京”派以沈从文、废名、萧乾、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芦焚、朱光潜等为代表,主要是自由主义作家群体,“海”派以苏汶、鲁迅等人为代表,主要是左翼文学、时髦的现代派文学以及流行的商业化文学作家团体,相对来讲,京派文学总体上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在审美趋向上采取从容节制的古典方式,也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总体上疏离政治,远离商业功利。“海”派,其实成分比较复杂,有典型的商业化的流行文学和堕落文学,有以张爱

7、玲为代表的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文学,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前卫文学,还有富于使命感和革命性的左翼文学等。“海”派在题材上多写都市各阶层现代文明生活,形式上借鉴海外文学成分较多,呈现实验、创新、开放、多变色彩,商业色彩浓厚,作品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关系密切。“京”派和“海”派曾经在30年代发生过一场争论,“京”派沈从文认为,“海”派文学缺乏尊严感,存在“名士才情”和“商业竞卖”倾向,缺乏“诚实与质朴”;“海”派苏汶则辩白说,海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