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石壕吏》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上《石壕吏》教学设计

ID:39010193

大小: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3

人教版语文八上《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石壕吏》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上《石壕吏》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导入新课上周,诗人杜甫带我们游历了雄伟的泰山和兵荒马乱的长安城,今天他还会带我们到一个叫石壕村的地方,那里虽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是却发生了一幕人间悲剧。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到石壕村看看。板书课题二、简介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补充兵源。此时,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并配以诗人入蜀前的经历示意图)。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

2、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准确朗读诗歌、检查预习1、“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诵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2)、听读课文录音。(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4)、全班齐读。3、检查预习、感知诗意。1)给“逾”、“邺”、“戍”、“妪”、“咽”等字注音。2)解

3、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3)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四、疏通诗意,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指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2.理清情节发展脉络。(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

4、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开端(1-4)“致词”的由来发展(5-16)老妇苦叙不幸高潮(17-20)老妇自请应役尾声(21-24)作别老翁(2)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五、分析鉴赏:1.“有吏夜捉人”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明确:第一

5、,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2.“吏呼一何怒,啼一何苦”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比;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的

6、蛮横气势,为老妇以下的致词制造悲愤的气氛。3.“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明确:是诗人在听。4.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可见家境困难,也反映了战争破坏之严重。5.老妇自请服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

7、被捉走。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诗中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7.归纳诗歌的主题。—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齐读并背诵全文。六、拓展延伸1、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老妇、老翁或石壕吏的视角复述故事,填补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析讨论:有人说:《石壕吏》中

8、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