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以诗证史_到_以史证诗_读陈寅恪_柳如是别传_札记

从_以诗证史_到_以史证诗_读陈寅恪_柳如是别传_札记

ID:3901179

大小:443.5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25

从_以诗证史_到_以史证诗_读陈寅恪_柳如是别传_札记_第1页
从_以诗证史_到_以史证诗_读陈寅恪_柳如是别传_札记_第2页
从_以诗证史_到_以史证诗_读陈寅恪_柳如是别传_札记_第3页
从_以诗证史_到_以史证诗_读陈寅恪_柳如是别传_札记_第4页
从_以诗证史_到_以史证诗_读陈寅恪_柳如是别传_札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_以诗证史_到_以史证诗_读陈寅恪_柳如是别传_札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FUDANJOURNAL(SocialSciences)No.62005学术争鸣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陈建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香港)[摘要]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的文体体现了他一向视语言为自身家园及文化传统载体的信念,更表明其晚年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的诠释学转变。一面坚持严密精致的科学考据,一面寄托抒情想像,重构晚明文学文化之壮丽画面,激扬民族精神,使诗、史两者皆发挥至极致,遂造就一天壤间不世出之奇作。这一转变也表明他不仅摆脱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而在人文精神上与!

2、浪漫主义∀的现代!诠释学∀风云际会。且在主题和方法上,#柳如是别传∃所包括的放逐和文化离散、性别研究、怀旧、边缘及文化政治、诠释意识和细读策略、学科跨际和文类交叉、互文性、杂交性及碎片性等,更预示了!后现代∀的多元文化潮流。[关键词]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以史证诗历史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Z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89(2005)060074009一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中!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的诠释方法,学者论说甚夥。综合言之,论者认为!诗史互证∀结合其!古典∀、!今典∀独揭之秘,为现代史学继往开来贡献至巨。一方面以诗为史

3、料而补证史乘,另方面以史释诗,通解诗意,且两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尤其在#柳如是别传∃中,[1]其!诗史互证∀与!古典今事∀视境融合,更臻出神入化之境。本文既以从!以诗语史∀到!以史证诗∀为题,似立足于!诗∀,然而并非在!亦文亦史∀之间有所轩轾,却更著眼于寅恪先生!诗史互证∀中诗史之间的模糊交界之处,强调其文本的开放性。想提出的是从#元白诗笺证稿∃、#再生缘∃到#柳如是别传∃,尚存在一个语言和文体的问题,迄今悬而未决;这涉及文本、文体方面的特点及其与文化思想脉络的联系和演变,其中渗透着他对史学!现代性∀的反思及!留赠来者∀之寄托,如果学者为现代史学的视域所囿,对于理解

4、寅恪晚年!游戏试验∀书写!红妆∀之微旨及!超越∀乾嘉传统和欧洲史学之处,尚有一层隔膜。二关于#柳如是别传∃的写作意图,有两段话常为学者引用。先是1957年陈寅恪给刘铭恕信中:弟近来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技,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固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更非太史公、冲虚真人之新说。所苦者衰疾[2]日增,或作或辍,不知能否成篇,奉教于君子耳。[来稿日期]20050318[作者简介]陈建华(1947)广西柳州人,复旦大学、哈佛大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74另一段见诸1961年8月赠吴宓诗#辛丑七月,雨

5、僧老友自重庆来广州,承询近况,赋此答之∃:五羊重见九回肠,虽住罗浮别有乡。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唯剩颂红妆。[3]钟君点鬼行将及,汤子抛人转更忙。为口东坡还自笑,老来事业未荒唐。!红妆∀指柳如是,此时寅恪仍在写#钱柳因缘释证∃。当时吴宓日记云: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此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4]情况,盖有深意存焉,决非消闲、风流之行事%%。以!诗文互证∀!古典今事∀而揭示陈寅恪!颂红妆∀的晚年心境及有关!夷夏∀之微旨的,大约莫过于余英时先生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一书。五、六十年代陈寅恪栖身岭南,目盲足膑,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中

6、,他成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而遭到批判,于是愤懑和焦虑中,费十年心思完成#柳如是别传∃,申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余英时指出此书乃陈寅恪!&心史∋的一曲双重奏∀,[5]既是一部!明清痛史∀,又是他所经历的中国近现代!新痛史∀。!心史∀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诗文集名。郑氏隐居吴中,深怀亡国之痛,满腔悲愤寄之于诗文,至晚年!虑身没而心不见于后世,取其诗文,名曰心史∀,置之铁函,藏之于苏州承天寺井中,至明末[6]为人发现。陈寅恪在晚年诗文中将#柳如是别传∃比作!心史∀,此意也蕴含于该传结尾的!偈语∀:剌剌不休,沾沾自喜。忽庄忽谐,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悯生悲死。繁琐

7、冗长,见笑君子。[7]失明膑足,尚未聋哑。得此成书,乃天所假。卧榻沈思,然脂瞑写。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确,寅恪的晚年诗篇感时抒志,寄托遥深,在措辞、风格上极富象征的文化含蕴。诗和文不光构成他的整体,且常常浑成一片,如在1953年写毕#论再生缘∃,以两首诗作结,其一云:地变天荒总未知,读听凤纸写相思。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里词。[8]绝世才华偏命薄,戍边离恨更归迟。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在!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中,!诗∀落在最末,力敌千钧。说自己!文章∀!沦落∀是反语,修辞上更衬托出!觅诗∀的尊贵。#柳如是别传∃缘自!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