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wb》PPT课件

《神经系统wb》PPT课件

ID:39021890

大小:1.84 MB

页数:117页

时间:2019-06-23

《神经系统wb》PPT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wb》PPT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wb》PPT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wb》PPT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wb》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wb》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一)神经元(神经细胞)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1)基本结构:⑴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⑵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⑶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⑷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⑸N末稍:递质释放部位(2)基本功能:⑴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⑵整合、分析、贮存信息⑶分泌激素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nervefiber)包括有髓和无髓鞘两种。(1)神经纤维的功能①功能性作用:神经纤维通过传导AP(也称神经冲动)→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②营养性作用(

2、trophicaction):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促进糖原与蛋白质合成。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如: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传导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神经纤维的直径:直径大,传导速度快。②有无髓鞘:有髓鞘的传导速度快。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快传导速度。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病变(3)神经纤维的分类①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传导

3、速度和后电位的差异):A:α,β,γ,δ;B;C:sc,drc(常用于传出纤维)。②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Ⅰ:a.b,Ⅱ,Ⅲ,Ⅳ(常用于传入纤维)。(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①生理完整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②绝缘性:神经干内每条纤维兴奋传导时互不干扰。③双向性:在同一条纤维上,一部位兴奋都向双端传导。④相对不疲劳性:传导兴奋耗能少,持续时间长。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轴浆运输(axoplasmictransport)包括:①顺向运输(体—末梢):1)快速(410毫米/d):线粒体,递质囊泡,分泌颗粒等;2)慢速(1-12毫米/d):微丝,微管等;

4、②逆向运输(末梢—体):(205mm/d)反馈信息、NGF、病毒(如狂犬病毒)、毒素(如破伤风毒素)等(实验用的辣根过氧化酶等)。(二)神经胶质细胞基本功能: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的迁移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5.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6.维持细胞外合适的K+浓度7.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一、突触传递在神经调节活动中,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的概念与分类概念突触(synapse)是指两个神经元相互接触并有传递信息功能的部位。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突触的类型: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定向突触

5、:经典突触神经-骨骼肌接头非定向突触:神经-心肌接头神经-平滑肌接头(神经递质)(局部电流)(一)经典的突触传递1.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2.突触的分类(1)按神经元接触部位分为: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树-轴突触、树-体突触、体-树突触、体-轴突触体-体突触可分为9种突触(2)根据突触传递的效应不同分为:兴奋性突触(excitatorysynapses)抑制性突触(inhibitorysynapses)3.突触传递的过程Ca2+内流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量子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

6、子通道开放离子跨膜运动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Ca2+-CaM复合物激活蛋白激酶Ⅱ突触蛋白激酶Ⅰ磷酸化解除对突触小泡的阻碍突触后电位突触间隙递质扩散4.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或易化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EPSPNa+内流>K+外流Ca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去极化4.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主)K+通透性

7、↑IPSPCl-内流、K+外流Ca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超极化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6.突触传递的特征:⑴单向传递⑵突触延搁⑶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PCO2↑、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⑹易疲劳性(二)非定向突触传递1.结构基础:轴突末梢分支上有结节状的曲张体,曲张体内含有递质小泡。2.传递过程:递质释放后,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

8、器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3.传递特征: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