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

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

ID:3905086

大小:170.9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25

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_第1页
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_第2页
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_第3页
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_第4页
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电的发明过程(故事集)2500年前,古希腊人泰勒斯(Thales)发现琥珀的摩擦会吸引绒毛或木屑,并第一个提出了“电”这个词。1600年,英国吉尔伯特(WilliamGilbert,1603-1640)发明了验电器,这为后来人们对电的研究提供了试验基础,并以古希腊语定义electron(电子)一词。吉尔伯特曾依照罗盘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验电器,他的验电器与后来的不同。我们所见到的验电器是根据电排斥原理制造的,而吉尔伯特的验电器是在电吸引的实验中制造出来的。吉尔伯特的验电器是指针式,是一根细长形的指针,中心由一个尖顶的支枢支承,能自由转动。在实验时

2、,取过待研究的物质,摩擦以后放到指针旁,观看指针是否被吸引向摩擦后的物体。这个验电器虽然太简单,非常的不起眼,但电学由此就起步了。吉尔伯特发现:不但琥珀就是许多其他物体摩擦后也都使指针偏转。这些摩擦后能使指针偏转的物体包括宝石(例如钻石和蓝宝石)、玻璃、硫磺、晶石、水晶、树脂等等以及某些液体。有一类物体全部摩擦后都不带电,这就是金属,被吉尔伯特列为“非带电体”表中的主要项目。可为什么会有“非—1—带电体”?这些“非带电体”在一定情况下又是否能变为“带电体”呢?我们现在知道:当用吉尔伯特的方法来实验时,像金属这样的导电物质必定给出否定的结果。因为

3、当把金属握在手里加以摩擦时,它们必定很快失去电荷,然后消失。因此,吉尔伯特的指针不会偏转。不过吉尔伯特没有发现电排斥,也许他曾努力过,因为电与磁很多地方相似,磁有排斥和吸引,而电也可能是如此的,但吉尔伯特没有发现。因此,他虽然将电与磁放到一起研究,可是,还是将磁与电看成两种形式。而且,当时的科学家包括吉尔伯特还不知道对电磁现象作物理解释,还是把磁看做一种灵魂。吉尔伯特认为,天然磁石和作为一个巨大磁体的地球以及其它天体,被上帝赋予了生命。1660年,德国的朱利克(OttvonGuerick,1602-1686)制造摩擦起电机。1703年荷兰商人从

4、塞伦岛将加热后能产生电的石头带到日本。1729年英国格雷(Gray,-1736)认为物质可分导体与绝缘体。最早观察到电传导现象的是格里克。但是,他没有进一步研究下去。明确描述这种传导现象并通过实验区分导电和—2—非导电物质的人是卡尔特修道院的养老金领取者格雷。格雷在研究琥珀吸引特性的传递时发现了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1729年,格雷拿一根玻璃管,把它的两端塞住,观察在此条件下它是否仍能经摩擦而带电。当他摩擦玻璃管时,他发现,除了玻璃管带电外,软木塞也带电,并能吸引羽毛等轻小物体。格雷于是认为这种吸引力可以传递。从此,他继续以实验来试验电的这种传递

5、能力。他把一个直经约一英寸的象牙球钻一小孔,然后插入一小木棒,小木棒的另一端插到玻璃管的塞子上,他发现摩擦玻璃管时,象牙球也能吸引羽毛,即电的作用已通过软木塞和木杆传到了象牙球。为了弄清这种电传播究竟能传到多远,格雷尝试用越来越长的木杆,他用了一根十八英尺长的钓鱼杆代替小木棒,而且实验成功了。他发现,吸引力始终能传送到后者,而且这种作用似乎可以向无限的远方传播。再后来格雷以线材代替了木棍,他发现连到玻璃管塞子上的线也能传递这种性质,然后他把一条三英尺长的大麻绳连到塞子上,这象牙球仍然吸引。为了更进一步试验这种性质,他爬到房项上去,感觉电从上向下

6、会传输的更远。格雷发现即使站到34英尺高,象牙仍能吸引羽毛。他又发现湿线比干线传递得更远。由于在他的附近没有更高的悬崖或建筑物,他想从水平方向延长这—3—线。他把线挂在房屋的横梁上,这时线的末端不再能吸引羽毛等轻小物体了,格雷认为,这是因为电跑到横梁中去了。格雷的好友惠勒建议用丝绸线作悬挂线,因为丝线会阻止电的损失,在采用了惠勒的建议之后,格雷把线增长到100米,但丝线再也承受不了如此的负荷。这时他又把丝线换为金属线以增加其强度,可是他又发现实验不灵了,最后他又换用更粗的丝线,实验又行了。格雷认识到,当电素来到维持线路金属丝时,它就通过金属丝而

7、传到它们两端固定于其上的木杆,因而不再沿通向象牙球的线路继续行进了,虽然金属线在与地接通时不能表现出带电状态,可是,当它悬空时却是电的良导体。173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主张电为一流体说。1733年,法国的迪非(Deffe,1698-1739)发现正负电并提出电为二流体说。迪非发现两类不同的电荷:一类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称为玻璃电,一类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称为树脂电,他实际上是发现了正负电荷。1734年,法国人杜伐发现了同号电相互排斥、异号电相互吸引的现象。1745年,普鲁士的(德国前身)牧师克莱斯特发现了放电现象。在试图用一根钉子把

8、电引到瓶子里去的试验中,当他一手握瓶一手摸钉子时,受到了明显的电击。1746年,荷兰莱顿大学的教授莫欣普克(Pietervon—4—Musschen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