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遵义

传承红色遵义

ID:39074003

大小:21.1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4

传承红色遵义_第1页
传承红色遵义_第2页
传承红色遵义_第3页
传承红色遵义_第4页
传承红色遵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承红色遵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传承红色遵义今遵义市,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巴、蜀、夜郎等邦国的领地。秦汉时期置犍为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播州。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改置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平越军民府(隶贵州)。清初,遵义府改属贵州省。辛亥革命后,废弃府的建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先设桐梓,后迁遵义县城(即今红花岗区)。1949年11月黔北各县先后解放,设置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今为遵义市。  遵义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在其文化的深层里,依稀可以看

2、到巴蜀文化睿智休闲的灵气,和本土少数民族勤劳、质朴、骁勇的锐气。从现存文物上看,位于红花岗南郊的杨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艺精湛,结构规模宏大,墓内残存的铜鼓,陶器等物都工艺精细,文饰雕镌,其与其他中原同时代文物相比,并不逊色,可见当时遵义的文化艺术已相当发达。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综观遵义历史与文化,从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郑珍、莫

3、友芝、黎庶昌,到瓶底会议和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文化依托,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她是黔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黔北小城遵义一幢两层灰砖小楼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会议内容  会议首先由在中央负总责的博古代表中央作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史称正报告。  博古的报告称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力量的强大,强调当时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

4、,瓦獾芯墓ぷ髯龅貌睿位髡秸沟貌还唬鞲莸鼗ハ嗯浜喜还幻芮校约案莸氐暮蠓轿镒使┯ぷ髅挥凶龊玫瓤凸墼颉6浴叭送拧痹诰轮富由系拇砦笤蚯崦璧矗傅煤苌伲负趺挥猩婕啊?博古作报告时,毛泽东用一支白杆子的铅笔将不同意报告的意见,记在裁好的一叠毛边纸上。  博古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上的发言中说:“在这个会议上,我个人是不认识错误的,同时不了解错误,我只承认在苏区工作的政策上有个别的错误,在军事指导上有个别政策的错误,不承认是路线的错误,不承认军事领导上的错误。”  博古报告完毕后,周恩来代表军委作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军事工作报

5、告。  周恩来的报告,较客观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以来的全部情况,实事求是地谈到此次反“围剿”红军在战略战术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主动承担了个人在指挥战争中应负的责任.周恩来报告完后,由洛甫根据会前所写的提纲,作批判“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军事路线的报告,史称反报告。  洛甫的报告批评“三人团”在指挥红军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中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些错误表现为:堡垒对堡垒;兵力分散;在军事上不知利用十九路军事变,打击蒋介石;在战略转移与突围行动上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在部队不利的情况下,仍坚持去湘西会合红二、红六军团,是机械的战略方针作祟的结果。  洛甫的报告,

6、实际上代表了毛泽东、王稼祥的意见,更多的是毛泽东的意思。因为长征出发后,他们三人较多的时间住在一起,经常交谈。毛泽东经常向他们解释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应该运用怎样的战略战术去打破敌人的“围剿”。由于洛甫当时是政治局常委,他来作报告是较为合适的。  三个报告作完后,第一个发言的是毛泽东。毛泽东首先表态不同意博古的报告。他指出,博古的报告对第五次反“围剿”受挫的原因,在政策与策略方面的失误谈得少,甚至回避,目的是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其中也包含博古当时未能认识清楚的有些问题)。毛泽东指出,“三人团”在指挥红军对付敌人的第五次进攻时,其错误归纳起来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7、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第二阶段是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第三阶段则是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接着毛泽东具体分析了敌人的一、二、三、四次进攻时一红军为什么能够取胜,而敌人第五次进攻时红军失利的原因。  毛泽东说,第一次反“围剿”时,敌军是10万,而红军只有4万,是2.5比1;第二次反“围剿”时,敌军20万,红军4万,是5比1;第三次反“围剿”时,敌军30万,红军3万,是10比1:第四次反“围剿”时,敌军50万,红军5万,仍是10比1:第五次反“围剿”时,敌军50万,红军5万余,不包括地方武装,仍然是10比1,为什么这次反“围剿”红军会失败得那么惨?前四次反“围剿”,各根据地

8、同样是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范围比第五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