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

ID:39082655

大小:53.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4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_第1页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_第2页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_第3页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_第4页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四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一节知识与人生1.对知识的理解、选择、组织和控制,就成为课程和教育生活得以可能的重要前提。(填空)2.什么是知识?从日常用法来看:第一,“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第二,“知识”不是个体一种内隐的心理要素,而是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第三,“知识”是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人们对一些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或实践能力的大小;第四,“知识”是后天习得的,而非是先天遗传的。只有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掌握某方面的知识。3.《辞

2、海》中给“知识”一词下的定义是:“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4.郎特里在其编著的《英汉双解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5.不同视野知识的概念(关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各种人物)柏拉图将“知识”和“意见”相区分,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不同于人类感性认识所产生的“意见”。笛卡儿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知识”概念问题上和柏拉图一样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持怀疑主义的态度。在笛卡儿看来,由感

3、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笛卡儿之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等也都强调知识构成中的逻辑成分及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与上述理性主义的知识概念并肩而立的就是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经验主义的知识概念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这种观点在培根和洛克那里得到了最集中的阐述。为了获得这种新的、更加可靠的知识,培根吁请人们抛弃长期以来控制思想的四种“假像”——“部落假像”、“洞穴假像”、“市场假像”与“剧场

4、假像”。培根认为,这些假像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观念没有一种是完全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因而都是虚妄的、扭曲的和错误的。真正的知识就是对外界事物的忠实的反映。观察和实验是获得这些知识的最可靠途径。洛克更是鲜明地提出,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先验的观念。所有的观念都是通过感觉得来的,感觉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通道。知识就是对两个观念之间“一致性”、“相似性”或“因果性”的认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知识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峙了较长的时问,但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了新的知识概念,即实用主义的知识概念。这种知识概念既不再将知识与

5、主体的理性联系在一起,也不再将知识与客体的属性联系在一起(如经验主义),而是将知识看成是一种行动的“工具”,因此也被称为工具主义的知识概念。詹姆斯和杜威对此做了最明确的阐述。詹姆斯认为,“‘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这句话,带有明显的“实践性”和“能动性”特征。“知识”概念有下列关键特征:第一,知识是一套系统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不等于“信息”,不等于“孤立的经验”,也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经验”。任何知识都必须进行合理性辩护。第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而不是纯粹个体的精神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

6、不等于原初状态的“个体经验”和“个体思想”,而是已经得到某种知识制度认可并被整合到整个社会知识传统中去的个体经验和个体思想。任何知识都必须进行合法性辩护。第三,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问进行传播的经验,传播的过程既可能是显性的,如通过学校和大众媒体进行,也可能是隐性的,如通过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来进行。因此,任何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习的途径获得的。第四,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6.知识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一)人在其本性上是乐于求知的1)早在两千年前,荀子提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

7、以知,物之理也。”他明确地将“求知”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之一。杜威和福科等人也指出,人有很多种“本能”、“意志”,其中之一就是“探究本能”或“求真意志”(willtotruth),其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追求。2)“无知”是一种可恶的品性。无知的后果:第一,社会和历史经验的缺乏;第二,解释力的丧失;第三,交往能力的丧失。这些东西的丧失必然地会使人在精神上和实践活动中极度孤立和孱弱,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的生存,将人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从而引起人本能的恐慌。3)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失去了求知的兴趣。就现代成人乃至青少年普遍的厌学情况来看,原因

8、大概有以下几个:第一,狭隘且漫长的专业训练使得人们不能自由地追求新知;第二,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第三,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也使得人们丧失了对于知识本身的热爱,体验不到求知本身的乐趣。(二)人生是由知识建构的知识不仅为人生所赖以可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