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ID:39122046

大小:385.8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6-25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_第1页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_第2页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_第3页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_第4页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知行动态合一(08汉语3班朱烨)知行观哲学理论知行观: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有: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由于受当时的社会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宋明以来,它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发展脉络(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

2、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②明代王守仁(王阳明)

3、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③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王夫之朱熹“知行常需“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一.主要观念:朱熹强调“以知为本”,”知先行后”.这里所说的知行主要属道德范畴.朱子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是:从

4、逻辑上讲,知先行后,知主行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穷理与履践应兼备。也就是说,知与行之间有了时间上的距离;要征服时间上的距离与阻隔,需要努力方可达到或实现。二.历史意义: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朱熹知行观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它既说明了人的认识只有来源于人所固有的天理,又强调了践行封建伦理道德义理的必要性、重要性,而更加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实际上,知行相须互发的唯心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正是由于朱熹的极力鼓吹和提倡,而成为当时和后来一段相当长时间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占有主导社会地位

5、的哲学思潮,并发生了极其深刻而长远的社会影响。王阳明王阳明,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学说,在其身后曾一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占有支配地位的思想,而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先验道德论的认识思想出发,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守仁极不满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基于“心即理”,即天地与我一体的思想,王守仁认为,象朱熹那样把知与行分为先后,其结果必然是使知行支离为二,不能统一了。一.“知行合一”说关于“知行合一”,王守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以论证的。其一,是因为知行“不离并进”。对此,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

6、,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在这里,王守仁认为,关于知行二者的关系,知对行来说,知是主使;行对知来说,行是知的功夫、表现。行以知为始,知以行为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方面强调了知的决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肯定了知行的同一、统一,即不可分离的关系。因此,他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是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在这里,王守仁虽然强调知行的统一关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其实质却是主张知行互相包含,这就把知与行完全混同了起来。其二,是主张“意”即是“行”。明确

7、地把“行”说成是“一念发动处”,“意”即“欲行之心”就是“行之始”。这就从根本上抹煞了知和行,即主观意识和主观意识见于客观的本质区别和界限。因此,王守仁所谓知行不离并进,主张意即是行,其目的就在于销行以为知,混淆知行,并进而否定行的客观性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三,是主张“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王守仁说:“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因此,“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分作两截用功”,就要“失却知行本体。”他认为,知和行都是良知、良能,即心这一本体的体现。据此,王守仁认为,知和仁的目的,不是什

8、么别的,恰恰是要复那心之本体。在王守仁看来,所谓的知,就是指人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而所谓的行,也是要体现那先天固有的良知良能。知和行都存在人的意识之中,纯然属于主观的范畴。由此可见,王守仁所谓的行合于知,就是说人的意念一经发生,都必须符合于良知良能的本性。而这种“符合”就叫做“知行合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